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本书引发的震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
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要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详细记载,随时咨报。郭嵩焘将他的出使日记,抄寄一份,给了总理衙门。这份日记,两万来字,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书一问世,就引爆了舆论。
有个名叫何金寿的人,时任翰林院编修,为日讲官,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是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还有那位李慈铭在日记里,对郭诛心:诚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那时,皇帝尚未亲政,一切都由太后作主,慈禧太后似乎忘了她曾经对郭嵩焘的承诺,放任朝野上下的攻击,并下令将《使西纪程》毁板。
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还提起此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当《使西纪程》被诏令禁毁时,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信中,为郭嵩焘抱不平,说“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皆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偌大的中华,连一本讲真话的书都容不下,李鸿章也心寒了。
郭嵩焘远在国外辩解了几句,便遭严旨申斥,斥他“固执任性”,所见实属褊狭,本应立即撤回,严行惩戒,姑念其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帖,所以宽大处理,如若固执己见,则以国法论处。
郭想着太后召见时,言犹热耳:“你只一味替国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这话还算不算数?如今太后却变成了一块落井的最大石头。
这一切就是因为他在日记里赞美了大清朝的敌人——那个发动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还要大清朝去道歉的英吉利。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极度吹捧英国“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这哪里还是大清朝的臣子!
郭嵩焘上了一道辞职的奏折,准备销差去也。
慈禧安排刘锡鸿作他的助手,其实是安插耳目,以监督外臣。刘锡鸿出京时,携带一堆空白奏本,就是为弹劾之用。但郭嵩焘坚信自己所说的没有一句不实。他由衷地赞美英国的民主制,因为只有民主制,才能“一味替国办事”。
接替他的人,朝廷安排好了,是故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曾纪泽公事公办,公事办完了,再论亲情。晚上,纪泽请他吃饭,纪泽所有随员都在。后来,有人告诉他,说这一顿饭是纪泽要所有随员凑钱请他,以省公费。他心里明白,此举是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向他表示尊敬和感激。
郭嵩焘一回到上海,就面临选择,是去朝廷报到,还是回湖南老家?内心深处,郭嵩焘已与朝廷决裂了,当然要回老家去!但恭亲王、李鸿章皆有意安排他先期回京,是要朝廷有始有终,给他一个交待。可他此番归来,有了新觉悟,认定了在这种体制内,“洋务之不足于有为”,他无法容忍,凡是跟他作对,以骂他、侮辱他为己任者,无不立时扬名,被朝廷重用。
他人还没有到长沙,就有人来信劝阻了,说“轮船不宜至省河”,他当然不理。他毕竟还是钦差,奉旨赏假到了长沙,却没有人来迎接他,他也无可奈何。
朋友来,劝他别谈洋务,被他顶了回去:不可不谈!不谈洋务,何以保国?王闿运曾对人说,郭嵩焘应是当国做事的材料,立即就有所谓坊间妖言,说郭之作相,则天下大乱。
郭嵩焘病逝了,闿运记曰:“竟不入相,妖言无凭也。”妖言无凭,但有影响。李鸿章奏请朝廷赐谥,即被否决,说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其时,光绪帝亲政已有两年了,连热衷西学的皇不敢捅这个“妖言”的马蜂窝,以至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还有京官请戮郭尸,以谢天下。郭无惧于妖言,不怕成为“人民公敌”,有李鸿章知己,一生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