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大中 慈善为本德养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大中 慈善为本德养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孙私守”,刘大中先生这种化私为公、回馈社会的慷慨义举,蕴含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天下苍生的责任。

人物简介

刘大中艺名一蹲瓜,刘大中先生1955年生于北京,国内知名画家、收藏家,著名编剧、制片。从记事起就熟读《三字经》,7岁开始就尝试吃苦,尝试绘画,为家里添补经济来源。从小学直至高中在学校任文艺宣传队队员。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四年的农村生活锻炼了他,进城后自谋职业,从事文化工作,师从无派,敢说敢想敢干,结交广泛,热心帮助他人,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写剧本编故事、绘画、收藏、旅游,尤其热衷于献爱心,理念清楚,甘心情愿为国家民族多做有益的事情。

我们慕名前去采访艺术家和慈善家刘大中先生。经历丰富的刘先生气场十足,令人折服。他生活简朴,气质温文尔雅、不事张扬,他还有一副好身材,自小练习武术,长年不缀,至今仍是少年武术学校的教练。

收藏品震撼人心

走进刘先生的收藏室,我们的心瞬间被深深地震撼了。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青铜器,虽然多,但不凌乱,可见刘先生美学功底的深厚。

刘先生先入其中,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讲解,给我们补了一堂生动的青铜器藏品课。门框上是先生收藏的清代刻在红木上的一副楹联,也是先生对于读书的理解和认识。写的是“诗书千载经纶事,岂为功名始读书”,先生说横批还没有找到,相信一定是一句极好的读书警言。

左边的桌上摆放的是镏金包铸的大唐盛世文物,有千手观音菩萨及极具时代特色的工艺品,所有工艺品大多以圆形为基本器形:如观音菩萨后面的背景、辕、遮伞、香炉、朱雀等,都是这种造型。刘先生说:这种造型都是因蛋形演化而来的,因为蛋象征着孕育与诞生,代表着生命的起源,这是中华民族进化的历程。

他说,中国古代所有代表祈盼的象征物,都有着平和向善的意义,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深刻的。“你们看,辽金时期的铜制铺手、印章、印鉴,都是由圆形的器物演化而来”,先生讲解道。

先生拿起辽金时期的玉制貔貅说,这是龙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巡视的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所以,人们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据说貔貅的主食是金银珠宝,浑身宝气,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有时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先生收藏了很多青铜器和祭祀器皿。他说,中国古代青铜器分为礼器、实用器、冥器,其中最为尊贵、规格最高的是礼器。礼器是宗庙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比如这尊簋,是西周时期的,簋上刻有铭文。带铭文的礼器,最能体现青铜器的艺术特色,所以青铜器历来价格昂贵,尤其是珍稀精品。

“中国古代青铜礼器,承载源远流长之文化。”先生如数家珍,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

他收藏的手工艺品更让我们大开眼界,细细把玩,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两个背靠背的包金纯铜小人,透露着和谐、雅致,有相濡以沫的意思,也代表着‘心心相印健康心’。

“这有可能是现在‘背靠背’品牌的来由吧。”先生诙谐的开着玩笑。

他收藏的元青花瓷,富丽雄浑、画风圆润,笔触细腻,让人着迷。尽管它有残破,但器形依旧华美。

先生说:“这个青花很典型,纹饰、上釉,给人一种沉着的感觉,有一种很古老的气质。就算那些碎的瓷片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有人说,刘先生有这些藏品,是理所当然的赫赫富翁。然而据了解,先生全身心投入收藏,只藏不卖,他去收藏并非为了获利,只是因为对收藏文化的热爱,还用收藏来做慈善事业。这些藏品占满了住宅,有如一个小型展览馆。因为只藏不卖,他的生活节俭而清贫。

翰墨人生平常心

斗室的一隅,是先生辟出的工作问。平日里,先生就在这斗室之中读书、画画、学习、把玩他的收藏品。简洁的纸砚笔墨,挥舞着他的艺术品味。

问及先生为什么喜欢水墨画,他说,水墨画是“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真实世界的景象在水墨中被稀释、消解,最后它变成了意愿中的样子。浮华多彩的世界被浓缩成了单纯的黑白,影影绰绰的幻象代替了明朗清晰的现实,有了混沌之美;随着水与墨的流动变幻,心情亦随之变化。这是一种内心回复到本真质朴状态的表现。

是水墨画培养了先生的洒脱,还是洒脱的先生造就了他的画?我们已无从得知,或许他已与艺术融为了一体。

那些空灵的、凝重的、莫可名状的感受在水墨画中得到表现,并富有深刻的感染力。先生在黑白之中捕捉到精神的内核。这是水墨画的境界,也是先生到达的一种境界,更是他怡养性情的方法。我想,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对物质的淡定和人生的修为,跟他沉醉于艺术、收藏文化、读书是分不开的吧。

心态是健康法宝

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上能有几人呢?先生的幽默、乐观、积极的心态,应是他自小从《三字经》里领悟出来的,这是他健康的法宝。他觉得最近几年他的思想特别放松,越老活的越舒服,感觉有用不完的灵感,一直持续着脑力劳动,总有一些新的想法,他希望自己能继续思考下去,做下去。

先生说自己从二十多岁起,一米八多的身高,一直保持着63公斤的体重。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此外,他从十几岁起就担任体操队的形体教练,所以能保持身材不变也是理所当然了。

先生每天晚上12点钟睡觉,早上5点起床的规律,雷打不动。每天保持精力充沛、神气十足。采访时有邻居在先生家闲聊,当记者问及先生平日为人,她们异口同声道,“我们都称他为笑傲江湖”,可见先生的平易近人和乐观心态。先生崇尚和谐,很多时候即使帮不上忙也要说句鼓励他人的话。他是一直能够散发魅力的人,朋友很多,各行各业。

著名中医内科专家王凤岐先生的夫人、著名的中医肾脏病学专家、中医肾脏病学科创始人、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女士是先生的干妈,她曾在各大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上千场,自然也影响到先生平日的饮食之道。

他说,我们到了50岁之后,身体机能在各方面都开始衰退,所以,生活要节

制,尽量杜绝不良嗜好,以粗茶淡饭为主。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有了健康才能不增加国家的负担,也能为国家和民族多做贡献。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就像他收藏的文物,都蕴含健康、健美之道。

修心才能修身,也是先生良好心态的又一法宝。他说,有些问题不要争论,有些痛苦不必去想。很多不健康都是先气出来,最后吃出来的。很多家庭都是夫妻不和,然后就生气;因为攒了一点儿钱,就无事生非,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这样,身体和心理都受损,病就来了。

先生爱洁净,除了外表上的艺术气质的洁净,更重要是一颗洁净的心,洁净的灵魂。

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坦言并不怕死:生命只有一次,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他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给更多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不要给社会添麻烦。

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他觉得就像抄近路走小路和绕一些远走马路,选择走小路非常狭窄和肮脏,如果选择走小路,也许能节省一些时间和体力,但是鞋和衣服脏了,这污垢是洗也洗不干净的。大路虽然绕远,而且费时费力,但却是光明的征途。

达则兼济天下

作为一种文化爱好,一种艺术趣味,收藏任何东西,都是对文化素质的哺育,都是一种对生活、历史的情感。先生也不例外,心胸宽阔、散淡、超脱、不问世俗。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通过对每件藏品的背景、典故的研究,培养出了高雅的艺术情趣。

中国文化在这些器物中传承,每一个收藏品与文化都有密切的关联,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从古至今,有很多东西可能已经遗失,但我们能从文物中找回它们,看出那时候的人怎样娱乐、怎样生活。收藏品因为反映了当时的人情风俗,蕴含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有极大的意义。

当世界进入商业经济的同时,一切精神的物质的产品都被烙上了商业化的商品标志。具有精神和商品双重特质的收藏品,在人们的双重需要中,当然也就有了更为高昂的价格。但先生视藏品如生命,视财产如浮云。他的很多藏品都是价值连城,随便拍卖一件都可以换一所大屋子,但先生的家仍“蜗居”在北京胡同里的一所小平房里,他却坚持不买大房子,因为他觉得地球是一个“大房子”,每个人都拥有这个“大房子”,自不必另外再去购买了,这便是热爱生活,节约资源。

我们问先生觉得“亏”吗?他却说,家是什么,先得有国家,才有自己小家。人生只有几十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为此困惑呢?还不如利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情,拘泥于小家,只会局限自己的思想,限制自己的理想。这就是舍得,只有舍得,才能真正成就大事。

舍得的境界

先生随和又健谈,兴致勃勃地展示着他的“宝贝”。他说,他的精华藏品中相当部分已无偿地赠给了国家,过些天,就会在青岛举行捐赠仪式,他要用这些捐赠基金作为孤儿艺术团的启动资金,不但要养育他们成人,更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材。

记者问道:“您每一件藏品都得来不易,有的还是花大价钱买到的。怎么能舍得将藏品无偿捐献?”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取自社会,有了佘力自然应当回馈社会,这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舍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家庭很美满幸福,太太非常理解我,俩儿子事业有成,不用心。”

先生的收藏之“舍”,就是为了给予大众之“得”。

“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件千秋伟业。中国这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其实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如果中国每个县、市,都有人像我这么做,那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能保存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能拥有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遗存!”

先生身体践行着圣人之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说舍出的是身外之物,承担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

他把收藏的艺术品捐献出来,舍得就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藏。所以,先生一手收藏,一手捐赠。他说藏品不是钱,而是民族的荣誉,民族的宝藏:刘大中先生笑称自己不是收藏家,只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藏品不论大小,值钱与否,都要珍惜它、保护它、热爱它。我们应该普及收藏文化知识,让大家都能知道藏品的珍贵价值和宝贵意义,让这些珍稀的东西不再流失到国外,或者因不认识而被损坏。

德为重信义乐助

先生没有叙说他这些年是如何历尽坎坷才取得今天的成就,言谈中却一直离不开自己的爱国情愫:从小父亲就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讲诚信和义气,这样才能成事,一朝自己有能力时,要乐于施人助人……说到这些,先生感恩眷恋之情自然流露。

他最喜欢的头衔是中国孤儿艺术团团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孤儿艺术团的团长,他希望把孤儿培养一下,包装一下,掌握生存技能,不但有养活自己的本事,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够更有尊严的活着。

他钟情慈善,关注孤儿,采访中说得最多的是汶川地震中的孤儿。身为孤儿艺术团的团长,他觉得做公益应该低调,无需宣传和扩大,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关怀孤儿。每当看到有关灾区孤儿的报道时,他就会感到非常揪心,非常心痛。

刘大中先生认为公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生都要去做的事情,无论自己这个时期的能力大小,都应该尽一份力,当大家都有这种意识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度过了。

“如果非要我把我定位,就定位成一个慈善家。因为我的心、我的人都是国家的,受苦、受累、受委屈都是为了国家。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在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我就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活体’无偿地给国家作为医学实验了。”刘先生毫不在意地笑言,“因为救人,全身上下都曾受过伤、甚至毁过容,但都不值一提了,因为都是我心甘情愿。”刘大中说自己是国家的人,民族的人,社会的人,由于他在出生时候遭遇了险情,长大后就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干更多的事。每个人应捐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持之以恒,长久之后就是无量功德。

“我的未来就是梦,我的梦就是慈善事业,我的梦就是让中国的孤儿生活幸福。”这是先生的誓言,豪言壮语,令人热血沸腾。

我们也愿先生的慈善事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