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鹤庆:文化产品成云南旅游商品新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鹤庆:文化产品成云南旅游商品新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着滇西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里也涌现出了寸发标、董中豪、洪钰昌、母炳林、张树先、郜金福等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当代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

巧手推开致富门

鹤庆县白族民居建筑中,虎踞于房屋、大门和照壁正脊中央的“瓦猫”不可或缺,小小的瓦猫朝朝暮暮守护着主人一年四季的平安。冬季是挖泥备料制作瓦猫的好时节,有着“猫福”美称的金墩乡赵屯村郜金福师傅家里此时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一块块青泥在郜师傅的捏制下被赋予了生命和艺术内涵,瓦猫造型极尽夸张,或蹲或站、龇牙咧嘴、昂首翘尾、虎虎生威。

郜师傅介绍,经过30多年的创意开发,瓦猫的样式已从祖、父辈时的单一品种增加到了200多种,其中38只瓦猫层叠成塔的作品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他本人也增加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等一串头衔。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带动,越来越多客人走进了郜金福的家。

“国内外的客人都很喜欢我制作的瓦猫,前两天就有来自新加坡、日本的客人专程找上门来。”因其制作的瓦猫供不应求,除了郜师傅一家5口全部出动外,还带动了村里会制作瓦猫的7户人家代为加工部分产品,在昆明、大理、剑川也设立了销售网点。

通过郜金福的一双巧手,瓦猫一跃从白族人家的屋顶房头跳入了消费者的行囊,被作为工艺品、收藏品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去年一年下来大大小小、造型不同的瓦猫卖了2万多只,大概有60多万元的收入吧。”郜师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小锤敲出大产业

冬季的晨雾还没散去,叮叮当当的铁锤敲打声如玉珠落盘般,在草海镇新华村委会南邑村的街巷里回响。

循声走进一户人家,院内关羽、张飞、四大金刚……一扇扇形象威武的人物铜浮雕栩栩如生。主人洪卫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铜浮雕手工艺人,家族从事银铜制品加工算下来到他已是第八代。

“在新华村加工银饰的人家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竞争比较激烈。而现在很多寺庙和家庭都很喜欢使用手工艺水平较高的铜浮雕来装饰门面和建筑物,像牌匾、门神这些产品都很好销,一年下来最起码也有10万元的收入。”谈及为什么从祖传的银饰品加工改行到大件铜浮雕的制作,洪师傅认为找准产品定位很重要。

早在滇西北旅游热兴起之前,新华村的民族手工艺品就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华村以建设民族旅游村为契机,着眼开发金、银、铜器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2000年以来,通过积极建设旅游小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村民们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新华村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达到了有加工、有销售、有展示、有效益、有形象、有名气的“六有”目标。2001年,新华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成为了新华村最好的注解。

目前,新华村基本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每家一至两个品种,产品互不重复,每个产品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设备,互不相同;制作工艺通过大师名匠言传身教传承光大,各种民族生活用品风格多样,手工精湛。像寸发研制的九龙壶、九龙火锅、九龙桶等一系列银制产品,被销售到美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一个以新华村为中心、覆盖全国的银饰品网络已经成形,仅新华村本地长期在外从事银饰品加工和销售的就达400多人,可以说只要有旅游商品销售的地方就有新华村银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着力打造东南亚最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的龙头企业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大胆试水,2011年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设立了自己的直营店。

匠人求新路更宽

与新华村的百花齐放相比,迄今仍保留着800余年的传统造纸工艺的松桂镇龙珠村则处在一个振兴的阶段。

这里生产的白绵纸薄如蝉翼、韧似锦绫、纸质细腻厚薄均匀,防虫、防水性高,是书写刊刻、裱褙、包装和民俗用品的理想材料。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雇工难等原因,龙珠村手工造纸曾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项传统绵纸手工艺,去年7月,松桂镇龙珠村和六合乡灵地村的6户手工绵纸厂家联合,组建了龙珠传统绵纸工艺传承专业合作社,这也是鹤庆县首个手工造纸合作社。旨在通过统一采购原料、制定保护价统一收购并统一销售的模式,把白绵纸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以提高经营户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手工制作的白绵纸虽然价格比机器制作的稍贵一些,但质量更好,特别是像用在茶叶包装上,透气性好、经久耐用,最近我们也准备登广告并到思茅、景洪的茶厂跑跑销路。”合作社办公室主任、手工造纸传承人张国弟对白绵纸的生存发展充满信心。

如何把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与时代创造有机结合,让民族手工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郜金福、洪卫、张国弟等一批当代“鹤川匠人”在实践中,用求新求变的精神探索着鹤庆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的新路。

作为手工艺的主体和手工艺品价值的体现――“人”显得尤为重要,与很多地方一样,鹤庆县也面临着“传承人”的困惑。洪卫师傅坦言,现在外来拜师学艺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对弘扬新华村手工艺术有好处,但因为学习时间不长,大部分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此外,本地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学辈的手艺,嫌做手艺太辛苦更喜欢做生意,这也成为其他传统手工艺技术面临的共同危机。

为此,鹤庆县多次组织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云南鹤庆银饰高级培训班和云南省第三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暨高级工艺美术师联谊会等培训班,以加强对传统手工业人才的培养。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下,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协会、母屯村铜产业协会等服务手工艺者的民间协会相继成立,通过“协会+实体+会员”的经营模式,对提高当地手工艺品的质量和知名度,为手工艺品产业化向规模化发展搭建舞台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手艺创造大财富

新华村从唐南诏国时期就从事金、银、铜器加工,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远销国内、青海等地和东南亚、南亚的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银饰品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为当地解决了2万余人的就业,新华村民族手工艺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悠久的民族文化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云南工艺美术产品。珠宝翡翠工艺,唱响了“玉出云南”的时代乐章;民族刺绣,演绎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会泽、江川、昆明的斑铜,从明末清初起源,始终以弘扬云南民族元素为根本,致力发展云南斑铜文化,至今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还有剑川的木雕,大理的石雕,华宁、建水的制陶,已成为云南旅游商品新宠

去年,鹤庆县全县共有民族工艺品加工户5200多户,从业人员12000多人,年加工工艺品500多万件,产品销售收入达17亿多元。

在全县手工艺销售17亿的总额中,新华村全村工艺品加工收入近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行政村旅游商品加工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全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撬动了一个近50亿元规模的经济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