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药不当 脑中风患者易再中招 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药不当 脑中风患者易再中招 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中风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一旦发病就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以防再次中风。脑中风患者的用药要特别警惕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不问病情,急于喂药 发现老人疑似中风后,不要急于喂服任何药物,因为普通人很难辨别发病原因(如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两者的用药截然相反),服药不当反而易加重病情。且服药时饮水,易致误吸和呛咳,造成肺部感染,这又是导致脑卒中病人死亡的主因。

误区二:偏信广告,盲目选择药物 老人小中风后,或中风恢复期病人应该选用哪些药物?许多老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片面地从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中选择药物,甚至听信游医郎中的所谓偏方、秘方,不但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误区三:用药品种越多,好得越快 62岁的老李,半年前发生过小中风,如今惶恐不安,奢望“快治快好”。多方求医,甲医生开了络活喜,乙医生开了施慧达,丙医生又开了兰迪等,老李都是“来者不拒”,每日全部按医嘱服下。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同一主药的“氨氯地平”,结果因“重复用药”、血压过低而致缺血性脑梗死。

误区四:只管服药不注意定期检查 中风后使用抗凝药要注意监测生理指标,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须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定期检查。尤其对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房内有斑块或血栓者,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的大小,确保安全用药。

误区五:治疗和用药中忌“本末倒置” 老人在第一次小中风后,仅“头痛医头”,只注重治疗后遗症(治标),而忽视原发病的治疗(治本),有的根本不知道原发病,造成本未倒置,这将导致再次中风。

误区六:为防中风,临睡前服用降压药 老人担心夜间发生意外,睡前再服一次降压药,这可能导致血压明显下降,使血流量减慢、减少,血液黏度增加,从而使老人的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极易形成血栓和斑块,易致缺血性中风。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来自于严重并发症,因此患者在长期服用降糖药的同时,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当同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就该关注药物的长期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除了要提防低血糖的危害外,还需警惕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出血。

有些降糖药物会引起出血 有些降糖药物,本身就存在出血的危险。如艾塞那肽,它常用于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好的患者,与华法林合用INR值升高,且有自发出血倾向;磺脲类降糖药会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格列本脲,长期使用会产生降低血小板症,表现为出血、紫癫。

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危险 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末梢循环不畅、感染等并发症,常常联用几种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其中有几个药的联用会加重出血危险。

有些抗生素会显著导致血小板下降,如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以及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类(如头孢哌酮、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甲肟等),长期使用会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进而影响凝血功能。改善循环类药,如活血化瘀药、双香豆素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苯巴比妥类以及肝素、苯甲醇、碳酸氢钠等,与这些药物联用也要注意出血危险。

老年人血管变厚、变硬、变脆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结果,而一些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就更成了脑出血的高发人群,再加上长期服用有出血危险的药物,脑出血的发生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注意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若有导致出血倾向或者血小板减少的说明,使用时需要多加小心。用药时需要观察皮肤是否有紫癫出现,大便颜色是否变黑。

和其他药品相区别 药片颜色对制造过程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光敏性的药物需要用不透明的颜色,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活性成份的稳定。制造商还会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区分产品,防止包装错误,患者也可按此防止误用药物。这对老年人更有意义,他们一般需要同时吃多种药物,而且视力和认知能力都有衰退。

减少儿童的畏惧感 药品上色可以使药物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某些供儿童服用的制剂,有浅黄、橘黄等颜色,甚至有小动物图案,更加接近糖果的感觉,目的是增加对儿童的吸引力,以减少他们的畏惧感。

用于判断是否过期 如果药品没有变质或没过有效期,遵照医嘱服用药品,药品上的色素是不会对身体有影响的。相反,如果药物本来鲜艳的颜色变淡或变色,都可能提示药物变质,此时建议患者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药师。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本身是白色的药品,例如维生素C,颜色变黄,应当怀疑其失效,不宜再吃。某些药本身是透明的,如果颜色没有明显改变,但变得不再透明,也最好不要服用。

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从临床经验看,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需要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相反有些中药,如医治伤风、感冒的药材,其药性发挥会较快,同样约半小时后可吃其他药。如果是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处方,相距时间应再适当延长

一些。

中西药相冲的情况,对于长期病患来说威胁会更大一些,因为像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长期需要服用药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中医药治疗、调理。两药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药性过猛,产生不良副作用。

很多中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常需要吃维生素补充剂,但是你知道吗,维生素最怕潮,保存时尤其要注意。

维生素怕潮,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水溶性维生素一旦受潮,会出现药物溶解,影响有效成分的量。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后者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l2、叶酸等。第二,潮湿环境中维生素补充剂中的成分不稳定,容易分解和发生变化,表面会生出褐色斑点,甚至变黄。

因此,保存维生素时要注意防潮,维生素C更容易潮解,尤其需要注意。首先,不要将维生素放在厨房、浴室里,也不要放在冰箱里,应放在避光阴凉处保存。其次,不要反复开启瓶盖。取用时可以倒在瓶盖上,而不是倒在手上,否则发现倒多了再放回去,会将手上的水分带入瓶内。最后,维生素打开后,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即使在保质期内,也不应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