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塑化剂检测专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塑化剂检测专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之前,台湾卫生部门发现台湾生产的饮料中含有塑化剂成分,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前两个月,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也被爆出塑化剂超标260%,这一事件给我国的白酒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本期《塑化剂检测专题》,邀请专家及企业一起探讨白酒中的塑化剂从何而来、塑化剂是否影响人体健康、塑化剂的检测技术。以及我国相关的塑化剂安全限量标准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特邀专家包括,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岩,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助理董庆利,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耿霞女士,以及酒业专家。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专家访谈

记者:塑化剂究竟是什么?塑化剂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耿霞: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增强其柔韧性、容易加工,可以合法地用于工业用途。增塑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白酒中的塑化剂可能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生产运输及包装等环节。

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并且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导致儿童性早熟。

董庆利:增塑剂的品种繁多,在其研究发展阶段其品种曾多达1000种以上,作为商品生产的增塑剂不过200多种,而且以原料来源于石油化工的邻苯二甲酸酯为最多。关于塑化剂的危害在科研领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普遍认为具有一定致癌性及生殖毒性,具有抗雄激素活性,如长期大量摄入形成的累积效应,可造成男性数量减少,女性甚至导致肝癌和子宫内膜癌;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可能引发激素失调,导致儿童性早熟。也有研究表示对人体不会产生致癌效果,如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仅为“可能致癌物”,台湾环保署认定塑化剂多为“疑似毒化物”,为四级毒性分级的最低级,我国卫生部曾指出塑化剂于人群日常暴露水平极低,对人体健康尚无明显影响。

塑化剂在内地一般称作增塑剂,最普遍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不在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目录中,被列入2011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徐岩:塑化剂的种类很多,需要根据相关检测结果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塑化剂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目前检测出有害的塑化剂就是邻苯二甲酸酯类。但也有很多塑化剂是安全的。所以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与食品相关领域,就应该更加慎重。

记者:为何白酒中会有塑化剂的检出?

酒业专家:有一些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相对于水来说塑化剂在乙醇也就是酒精中更易溶解。我认为酒类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白酒生产的过程中,其生产线上使用了一些塑料管道、塑胶容器、瓶盖或其他塑料包装材料,这些材料中都含有塑化剂,可能导致塑化剂溶解到白酒中;第二类是来自于酒类的原料中。其实,我们的食品和饮料中都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塑化剂,这是由于高梁、玉米等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塑料薄膜,由于塑料薄膜长时间与土壤接触,导致塑料薄膜中的塑化剂会迁移到土壤中去,然后再被农作物吸收,不管是我们日常吃的食品,还是酿酒的原材料中也会含有微量的塑化剂。

现在很多的白酒生产企业都对自己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生产线上几乎全部使用是不锈钢材料制品。如果在生产线上全部采用的是不锈钢材料制品或者其他不含塑化剂的材料制品,那以,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塑化剂的污染。不过,在实际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线上的个别地方不太适合采用不锈钢材料,比如转弯软接头,垫圈及瓶塞等地方,可能还在使用塑料制品。对于这些塑料件,白酒生产厂家也完全可以采用别高品质材料来替代,但从成本上会有很大增加。相信发生了这次塑化剂事件以后,所有的白酒生产企业都会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仔细检查,找出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再次进行升级改造。

另外存在一个有趣的事例,之前为白酒生产企业供应管路配件的企业通常都叫塑料制品厂,后来随着白酒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这些企业基本都转而生产不锈钢产品了,但其仍采用塑料制品厂的名字。

董庆利:白酒中检出的塑化剂可能源于包装材料或输送管道中的交叉污染,因白酒保质期较长,基本可排除从原料中或灌装过程中蓄意添加以延长保质期的可能。特别是白酒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工艺流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胶皮管等材料进行输送,如果这些材料中本身已有塑化剂成分,就会渗入白酒中,从而导致白酒中塑化剂检测成分超标。

徐岩:现在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消息,地方相关部门已对生产企业进行排查,目前尚未发现有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情况。经行业专家分析,白酒感官质量要求清亮透明,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起增稠、乳化作用,不助于提高白酒的感官质量;同时白酒生产工业不需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主要来源于生产、贮运过程中使用的塑料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包装材料的迁移和环境的影响。所以,白酒中的塑化剂成分不存在人为添加的可能。

记者:怎样消除白酒中存在的塑化剂?

酒业专家:其实,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塑化剂的控制目前还没有纳入到白酒的质量安全系统中,设立专门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对于白酒中塑化剂的去除方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说可以通过二次蒸馏法,利用酒精沸点低的特性,将酒精和部分水分通过蒸馏分离出来,达到降低塑化剂的作用;有的提到可以在白酒中使用少量的活性炭,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即可解决问题;还有的提到在白酒中加入一种酶,也可以降低塑化剂的含量。但这些方法都没有经过专门机构进行验证。希望有关机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一些标准的方法,供白酒生产企业使用。

记者:其他食品中是否还会有潜在塑化剂存在?食品企业应如何避免生产过程中塑化剂的进入?

董庆利:台湾2011年的塑化剂风波影响深远,因用塑化剂代替食品添加剂之一的起云剂用于饮料、糕点、面包等食品中,甚至药品中,价格低廉,对食品药品的品质和口感改善很多。一般来说,除了蓄意添加,只要涉及使用聚氯乙烯(PVC)的食品包装材料,都有可能从食品中检出塑化剂,酒中检出塑化剂也许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快速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灵敏性的提高,将有更多食品会被检出含有塑化剂成分。

塑化剂多来自包装材料的交叉污染,因此食品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注重对原料清洁的保护、输送管道材料的选取和清洗、食品最终产品的定期抽检等。另外,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会有微量塑化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因此尽量减少食品的贮藏期也有助于减少塑化剂的检出量。

耿霞:除了已曝光的“台湾塑化剂事件”和“白酒塑化剂事件“,塑化剂还可能存在于茶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果酱类、益生菌、胶原蛋白粉、羊乳片、各种胶囊类、辣椒酱、方便面等各类食品中。

记者:目前针对塑化剂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创新性及优缺点是什么?

耿霞:目前,塑化剂的检测主要采用气质分析技术和液质分析技术。气质方法分析塑化剂的优点是没有本底干扰的问题,但是气质方法对于含有水的液体样品不能直接进样处理,而且运行时间长,大约需要30分钟,灵敏度也不如液质方法高。从应对法规和越来越多的样品来源,以及塑化剂种类的挑战角度来讲,液质分析技术更具有前瞻性。但液质分析技术也有它的缺点,即塑化剂本底干扰太高,严重影响定性和定量。沃特世公司针对这个问题推出了PFC kit液质分析方法。

记者:对于塑化剂的限量国内外是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怎样制定相关法规对中国食品安全进行规范?

耿霞:目前我国和食品中塑化剂检测相关的标准有2个。2011年6月,中国卫生部将17种邻苯二甲酸盐类塑化剂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规定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为使用乳化剂类添加剂的食品,检测方法参照《GB/T 21911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另外,GB9685-2008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中对DBP、DIBP、DEHP、DNOP、DINP、DMP这6种塑化剂作了明确规定。

董庆利:对于塑化剂国内外的相关规定稍有差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FDA)和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分别认为,成年人每日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安全摄入量为1.5mg、2.4mg和3.0m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mg,也是安全的。2011年6月我国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这份文件规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另外,我国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严格规定了DEHP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mg/kg,DINP为9mg/kg,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规定一致。

塑化剂是否影响健康要看摄入量,同时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还需更多相关研究证实,我国应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和最大残留量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塑化剂检测方法,特别是快速检测方法用于筛选,通过强制性标准对食品企业进行抽查和监管,督促食品企业对各类食品,特别是使用可能造成交叉污染的食品包装材料,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和检验,从而在源头上实现食品的安全。

记者:相关各方是否会采取措施来避免塑化剂问题的出现?社会各方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徐岩:由于白酒中塑化剂成分的检出主要是迁移所致,企业无法看到,因此事件发生后,国家和企业都会对塑化剂进行一个限量标准,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行业协会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管控。国家、行业和产业面对这样的事件,必须有具体的举措。

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国家非常重视,大家也非常关注。一方面《食品安全法》等法规从法律方面对企业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人们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应该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