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报道瓶颈的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报道瓶颈的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农村报道出现弱化倾向,需要我们在城市化的前提下寻找突破瓶颈的方向和途径。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关注农民群体;二是在城乡经济联系中关注农业及农村经济;三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关注农村社会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报道 突破

长期以来,农村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新时期中国新闻报道的春天也是从农村起步的。当年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以自己的首创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而新闻界则以自己的满腔热情讴歌来自农村基层的新生事物和先进人物,真正体现了“新闻来源于生活”的宗旨。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中国社会最大比重,农村经济占中国经济显著地位的现实,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中国农村报道的全盛时期。相对来说,近年来农村报道则出现了弱化倾向,农村报道的数量在减少,质量也出现下滑趋势。就拿新闻界最具标志性的“中国新闻奖”来说,近些年来,农村题材报道获奖篇目及有影响的稿件都相对较少。

当下农村报道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际上与中国社会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出现了以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为特征的新的发展特点,快速发展的城市在集纳劳动力、人才、资金、交通、信息、市场资源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力量,铺设起更广阔的平台。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依循发达国家走过的通常步骤,在土地、人口及就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推进速度比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来得更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长期以来被放在突出位置、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农村报道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可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农村、农民、农业在国情中的基本格局和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状况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实际上在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看,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所能提供的保障,中国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平稳向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处理好农村问题,中国能否通过城市化实现更广泛民众的富裕幸福,其标志也取决于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的境遇变化。因此,在新时期搞好“三农”报道,意义重大。

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农村报道,需要我们在城市化大力推进的前提下找到突破农村报道瓶颈的方向和途径。在这里,笔者通过对比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关注农民群体

站在城市化的门槛梳理农村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人”——抓住农民群体的前行轨迹,抓住他们的心理变化,通过挖掘和发现城市进程中的“农民元素”,达到追本溯源的目的。

近年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选择在城市居住,但他们的根在农村的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他们的文化、语言、经济条件、居住条件、亲缘基础都打着深刻的农村烙印。每到岁尾年初,铁路运输线上出现的庞大民工流、探亲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与城市人口比起来,他们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并不顺利,脚步会显得有些蹒跚。同农村无拘无束的环境相比,工厂和城市在时尚和现代之余常常显露出的机械、刻板,很容易带来心灵的隔阂——如果在收入待遇、人际关系、个人前途上遇到一些不顺,很容易形成心理的巨大落差,而对于一心想到城市谋求更大发展的农村青年来说,身后的那扇家乡的大门已经关闭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舆论能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入城后的种种不适,在不带歧视的前提下,以农村报道的视角,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怀,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天地,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能为他们指明一条光明的上升道路,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除了进城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与他们一同进城或者进城后在城市出生的孩子,他们在入托、上学过程中遇到的欣喜、烦恼,以及他们的父辈进城后的生活……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关注。而透过“人”看“事”,将促使我们以更深刻的目光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城市化与农村的内在联系。

二、在城乡经济联系中关注农业及农村经济

如果说,上世纪的农业及农村经济报道可以呈现独树一帜格局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形势面前,农村报道所处的外部环境证明:农业及农村经济报道再也不能“就农论农”,需要打破地域及行业的界限。

2010年下半年起全国城市的物价上涨,催生了一些别具特色的网络词汇“豆你玩”,指的是绿豆价格离谱;“蒜你狠”,指的是大蒜价格上涨惊人;“糖高宗”,指的是食糖期货被人为炒高;直到今年的“向钱葱”,指的是葱价太高。而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不断浮现的国际国内游资垄断产业链的阴影。联系到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国际农产品供应巨头企图控制中国食用油、花生、棉花等大宗农副产品市场行情的消息,我们必须承认,农业生产,正在超越实际的供求关系,被导入到复杂的商业利益的轨道,从而改变着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及农村田地产出量决定城市供应好坏”的定律。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实现农业报道视角的交叉,更多地从城市供应、流通环节、证券金融入笔,更多地从全球角度来透视我们的农业报道,使我们的报道能超越某些“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浅薄,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窘境。

城乡经济的融合并非从今日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所在的苏南农村就兴起了乡镇工业的热潮,开始改变了“农民单纯种地、农村只有农业”的传统,其后,又出现了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但无论那时乡村经济再怎么发达,其“离土不离乡”的本质并未改变,由农民自己创办或引办的特征始终清晰。而在今天,单纯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已经越来越少,由国际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融合带来的多种形式的股份经济,正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的潮流,这样的趋势应该成为我们报道的方向。

三、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关注农村社会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农民收入就万事大吉,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现实所证明。农民生活是否小康,与他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整体保障密切相关,农村社会发展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些年,许多地区提出了“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口号,正是着眼于此。

当我们进入加速推进城市化的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理应成为新闻报道的聚焦点。细数一下,可供报道的方面其实很广,既包括全国范围的普惠政策和措施,如农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交通、饮水、通信、广播电视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也包括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先行一步的某些做法。如笔者所在的苏南农村,这些年就普遍推行了农村社会事务社区化办理的模式,使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做到就近办事。

在关注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保持宏观的视野,不是单纯地追求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数据指标的提升和增长,而是要把它放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中,放在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放在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群体所需所想的前提下。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也遇到了一些农民不愿参加保险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有的农民因为在城市打工,就医过程中遇到了报销难以兑付的问题。还有,媒体曾报道过,有的地方按农村户籍人口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却没有考虑到平时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工大量外出,建好的文化体育设施陷入少人问津的地步。

类似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或措施的一步步健全,而我们的新闻媒体,正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要站在城乡交界处,通过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所在,切实为农民的根本利益鼓与呼,使城市化真正向着城乡一体、向着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