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趣话清明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趣话清明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有言:“一年好景在清明。”2008年,我国的节假日制度改革,将清明节例为了国家法定节日,使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那清明节是怎样来的,古代的人们在这几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寒食节、“清明”节气、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因此,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二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

1.寒食・介之推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春秋时代,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的一个大臣――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力助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重耳做了晋文公,而介之推却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做官,晋文公就在清明前二日焚火烧林,不料介之推留下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最终抱树焚身。晋文公读罢此诗,伤主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还规定第年到了介之推被烧死那天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以志吾(文公)之过,以旌(表扬)善人”。《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这便是清明寒食的由来。

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之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带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的寒食节。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在民间,有坟必要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2.清明・大禹・武王

“清明”起初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诗・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清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确定为“清明”,标志着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

其实,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故而认为清明节缘起于节气,由于日照、气温、降雨等方面都反映了“清明”现象,所以它成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但是,清明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它还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前后,人们总

要为亲人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3.上巳节・祓禊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即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另外,还要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韩诗注》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这些活动都是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郊野河边进行,故而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今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那这三种节日为什么最终融为一体而称为清明节呢?据说,古来只有庙祭之礼,而无墓祭之俗。或者虽有而不盛行。但这一风俗从秦代开始,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汉代继承秦的制度,洛阳诸陵,都在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腊之日到陵墓上祭奠,礼仪繁缛,劳民伤财。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公布过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至此,大家皆已清明日拜扫。有诗为证:“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种风俗是缅怀祖先的一种形式,是对先者英灵的一种怀念。同时,扫墓祭奠一般得踏步郊外,而清明时节,风和日暖,春草相绿,花香蝶飞,所以又将上巳节中的郊游之俗融入了清明节中,称之为“踏青”或“探春”“寻春”。

经过了历代承袭传扬,清明节才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川省南充一中(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