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信模式风险何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金融创新,理论上都属于不断突破金融管制的过程。由于缺少金融监管,国内P2P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还发生过不少P2P骗资案例,包括2011年9月的贝尔创投事件和2012年6月的淘金贷事件。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宜信的确属于P2P范畴,但宜信模式的根本是将债权拆细和转让。其法律基础是《合同法》第80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与过去的债权转让不同,宜信实现了该条款在制定时并未预计到的一个巨大功能:资产证券化,并且实现流通,从而使宜信成为一家“银行”。
唐宁以个人名义先借给借款人100万元,一般要求每月还固定的钱,一年内连本带息还清(中国法律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却保护个人发放贷款,因此宜信只能以唐宁个人名义发放贷款)。由此,唐宁获得一笔100万元一年期的债权。做过财富管理或者私人银行的朋友肯定明白,债权整体转让的难度其实很大。唐宁的聪明之处就是将这笔债权进行了金额和期限两个层面的拆分。
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上,50万元以下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非常少,但这个群体占据了理财人群的绝大多数,所以,一旦一笔100万元的债权经过金额和期限拆细后,销售难度大幅度降低。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以极大的热情成为宜信模式里的出借人。随着进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个新的“银行”诞生了。一边是不断有债权进来,一边是不断拆分,进行配对。
由于定位在低金额,短期限,宜信的腾挪空间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所有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信托,都有门槛和人数的限制,而宜信没有这样的限制,打着P2P的口号,他最低的金额可以做到一万、两万,期限可以做到七天到几年。
银行是很难轻易破产的。哪怕银行的坏账率超过100%,只要不挤兑,流动性不出问题,外部监管不干涉和约束,银行就不会倒下。因为钱会不断地进来,坏账完全可以被新钱覆盖掉很大一部分。
要玩好这个游戏,宜信工作的重点自然是如何让出借人对宜信更加放心。所谓的风控制度设计、红杉资本注资、引入德勤的审计等,都指向如何更好地吸引钱流入。
宜信模式会否出问题,会否有一天演变为庞氏骗局?在我们认定所有宜信做的债权转让都是真实合法存在的情况下,关键的关键就是坏账率了。
对于宜信的资产质量,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唯一一份可能相关的报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谓审计报告(据称是商定程序而非最终版),说宜信不良还款率(坏账率)为0.7968%。但我个人认为,宜信很难做到这么低的坏账率。因为单笔贷款金额跟宜信相近的信用卡坏账率远高于3%,宜信如何能把坏账率控制在1%以下?更何况,信用卡市场规模远高于宜信,可以用大数法则来规避一些特定的风险。
宜信采取全国各地铺设网点、人工进行项目筛选为主的风险控制措施。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其实是银行普遍采用的。是否发放贷款,贷款质量高低,很多时候会因为具体项目调查人员的经验、素质差异而有很大的波动。无论宜信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培训和系统建设,都无法克服这个问题。随着放贷规模越做越大,P2P平台对风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实上,比宜信有更多风险控制经验,比宜信有更多高素质客户经理团队的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在这点上做得特别好。
宜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私营企业主、工薪阶层,每笔放贷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年化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上,出借人的收益在10%左右。虽然宜信宣称自己只是中介服务机构,但为了让更多出借人将资金给到宜信,在有出借人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宜信会承担本息。为让公司健康运转,宜信只能(也可能是主动选择)一直在高收益市场进行项目筛选和操作。
很多低风险的客户,在低利率市场是低风险的,到了高利率市场,就被高利率逼迫成了高风险。从全球范围内看,小额贷款,尤其是微小类贷款的坏账率一直很高,而且越成熟的市场,坏账率越高。
宜信宣称,因为每笔贷款金额小,所以客户违约成本高,进而推断小额贷款风险小。这个逻辑在实践中证明基本上是错误的,因为作为债权人,即便放贷金额小,笔数多,追债成本也很高。两相比较,客户的违约成本其实就不算高了。
最近市场传闻,政府将对债权的转让金额和次数都做出规定,一旦实施,宜信成为影子银行的最大基础没有了。随着债权转让次数的受限,宜信的流动性会受到严重影响,依靠新的现金流流入来兑付之前的现金流流入回报的游戏将无法继续玩下去。当市场认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问题,而宜信又无法很好地解释市场质疑的时候,新的出借人将不会选择宜信的产品,哪怕宜信的产品价格更吸引用户。
在宜信坏账率不可能太低的情况下,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发生出借人挤兑就变成悬在宜信头上的两把利剑。
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出借人挤兑的可能性,是悬在它头上的两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