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父母的陪读基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父母的陪读基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几年,陪读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出艺术家、音乐家……宁愿牺牲自己,咬着牙,不惜一切地陪、陪、陪。其中不乏成功者孙生龙,他花费10年时间掌握了相对正确的观念与方法。但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很让人感叹,并非每个家长都能拿来效仿。

这只是个案,在众多的陪读案例中,结果平平常常的才是大多数,甚至还有许多失败者,成功的仅有寥寥几个而已。这些个案也各有其成功的原因,是难以用陪读来解释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成功的个案不用陪读十有八九也照样成功。

如果说一类家长是为了追逐成功,那么另一类家长则是为了避免失败。其典型心态是以焦虑为主,害怕耽误孩子,决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如果不牺牲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孩子那就是自私,孩子就无法成功。他们痛苦地、但同时又自觉高尚地选择离职。可是,本质上这样的父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孩子,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的恐惧和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怀有如此陪读心态的父母,最多也就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不可能养育出杰出人才。

当然,还有家长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把陪读当途径,把孩子当成弥补缺憾的工具;还有的是在社会上或工作中受挫,逃回家庭,把孩子作为避风港;也有因为空虚、精神无所寄托,投身于这项似乎伟大的事业。凡此种种,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单方面从父母的利益出发,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读也许有短暂和现实的好处,比如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让孩子专心学习。可从长远来看,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使得他们无法独立。何况,父母全方位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将会减少孩子体验世界的尝试,限制他们向外发展的疆域。面对父母的牺牲和期待,孩子有着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压力巨大,常常为不能让父母满意陷于自责和挫败感之中,既没有幸福体验,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整体来看,陪读更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或后滞力。而对于家长来说,这也不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或避风港,奉劝家长三思而后行。

小贴士把陪读变成陪伴

全职陪读不可取,我们呼吁用心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不能陪伴孩子,那错过的将是人生美丽的风景线,是无法挽回的缺憾,那陪伴与陪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1.陪伴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陪伴并非有什么目的,而完全是因为爱、联结、亲密、温暖、成长和幸福。

2.陪伴也要有年限。

当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专注而投入。而且,即使你想陪,到孩子18岁,也就可以停止了。

3.陪伴是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身为父母,相信孩子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只要不去人为地阻碍和限制,孩子天然就有积极正面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无论孩子多么小,都把她(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物,绝不跨越彼此应有的界限。

4.陪伴不一定要形影不离。

陪伴并非要舍弃工作,甚至去异地陪读。而是要给孩子一种“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一直都在”的感觉。你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比如QQ、邮件或者视频电话,这种靠后的支持,能让孩子随时找到你。

5.你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学习优秀,父母生活幸福。家长自己活得幸福、成功,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牺牲,这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