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贵州省煤电化一体化基地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贵州省煤电化一体化基地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良好的配套资源条件作了概略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贵州省发展煤电化产业的必要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经营管理体制构想,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的思考性意见。

关键词:煤电化一体化基地;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充分依托本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人文环境等诸多发展因素,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冶金工业为重点,按照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冶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尽快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集群。

1贵州省良好的配套资源优势

1.1能源资源富集

贵州省是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工程的主要送电省份之一。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埋深2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达2419亿t,其中埋藏深度1000m以浅的资源量1586亿t。据测算,全省保有资源储量应为589亿t,仅次于晋、陕、蒙、新,居全国第五位。2011年煤炭产量达到1.56亿t,预计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将达到2.5亿t。

贵州省河流纵横,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多数河流坡度陡、落差大,因而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大于10MW的河流有170条,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9488MW,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18981MW,仅次于云南、四川、、新疆、青海,位居全国第6位。

截至2012年4月底,贵州省6000kW及以上装机容量已达33063.8MW。其中水电13084MW,火电19900.3MW,风电79.5MW。截至4月底全省统调装机29700.3MW,其中水电11633.5MW,火电17990MW,风电79.5MW。

1.2矿产资源丰富

贵州省矿产资源品类多,储量丰富。在已发现的110多种矿产中,有40余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有22种列全国1~3位。磷、汞、铝土、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及各种用途的白云岩、砂岩和石灰岩等具有较强优势,在国内占重要地位。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3.95亿t,列全国第二位。磷矿储量丰富,仅次于云南,排在全国第二位。

1.3较好的水资源条件

发展新型工业,特别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水资源保障将是重要的环节。我国的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平衡。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多呈逆向分布。在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除云贵、两淮两基地水资源丰富外,其余11个基地均在缺水之列。预计到2020年,日缺水量将达330万立方米。据最新资料,贵州省水资源量99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8位,为山西省的10.7倍,陕西省的3.2倍;人均水资源量2538.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37倍,为山西省的9.1倍,陕西省的3.0倍;每公顷国土面积水资源量5626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为山西省的9.5倍,陕西省的3.7倍,内蒙的14.7倍。

1.4环境容量大

在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10个基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煤炭资源开发及大型煤化工和发电站项目的实施,更将加速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地下水系统的破坏,致使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云贵基地(特别是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生态环境远远优于其他煤炭基地。据最近对13个煤炭基地环境容量的初步评估,环境容量小的基地有4个,环境容量较小的基地有8个,环境容量大的基地仅有1个,即云贵基地。

贵州省富集的能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组合,加上较好的水资源条件和较大的环境容量,使贵州省具有良好的配套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为贵州省新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2贵州省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的必要性

2.1新型煤化工在中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

受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石油进口日益增加的影响,加速发展煤化工已成为煤炭和化工行业关注的热点。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合成油、煤炭气化合成醇醚燃料、煤制甲醇转化烯烃以及煤化工联产多种化工产品等新型煤化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正在发展中,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它与煤炭、电力紧密结合,形成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将对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将为包括贵州省在内的主要产煤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贵州省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要区域。为此,贵州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重视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贵阳市率先颁布国内首部关于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生态建设试点城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中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州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本省资源分布和市场发展需求,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统筹安排和战略布署。

2.3煤炭资源合理利用和就地转化的要求

《贵州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根据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提出了能源工业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始终的能源发展思路,继续以“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在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和开发煤炭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上实现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重点以煤基替代燃料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就地转化。

3基地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框架

3.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基地规划和建设要求各产业、各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建设资源生产率高、污染率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3.2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一方面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形成煤电化建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即高附加值的利用:在煤炭气化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硫;化工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以及合成氨联产甲醇等,以降低成本;以甲醇产品为起点加工化工产品,以及采用MTO(或MTP)技术生产低碳烯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等,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对废弃物综合利用

利用矿井的煤矸石、动力车间的粉煤灰、气化废渣、电石渣、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建材生产的原料,生产水泥、制砖等,或在筑路、回填、复垦等领域的利用;选煤厂产出的煤泥、开采解放层所产生的劣质煤及具有一定热值的煤矸石用作动力车间燃料;利用抽采瓦斯进行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及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电石炉和其他工业窑炉的余热利用等。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延长了产业链,且减轻了环境压力。

3.4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基地园区绿化

对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等污染源,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进行控制和有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的综合治理和重建,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基地的合理布局与自然景色的协调一致,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建设“绿色和和谐”的基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5主动将基地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

立足当地资源,统筹考虑地方和企业的利益,推进基地产业与地方相关产业的共生耦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基地开发建设要切实为“三农”服务,合理、节约利用土地和水等资源,提高基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水平,实现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4经营管理体制构想

按照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组建煤电化一体化(集团)公司。集团内资源共享、统一配置,并可互换副产品,统一对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具有较紧密的关联度。要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5基地建设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基地规划和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和基本权利,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新农村建设就近纳入城镇规划,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小城镇建设要适应农业向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营造适宜的环境,不断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在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为进镇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吸引力的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措施,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住宅向居住小区集中,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壮大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发挥小城镇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结语

贵州省具备发展新型工业的良好的配套资源条件,应进一步发挥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走煤电化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建设坑口电站,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最大限度地推进煤炭的就地转化。努力使贵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基地,使煤电化产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资料

1.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2. 贵州省煤电化一体化规划;

3. 贵州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