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大学生社交能感量表的5个因素,分别是应对陌生人、社交信心、亲和力、社交主动、应对社交困境,再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确定了量表五因素结构模型。通过信效度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状况的测量,为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效能感 量表

一 问题提出

社交效能感(social self-efficacy)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一种主观知觉,对指引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自我效能感成为了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教育领域、职业与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相比之下,对社交效能感的研究很少。而在我国的教育,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比较忽视的,这是有关学生社交效能感研究较少的原因之一。

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情况看,新生入学普遍存在学校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河北省某高校通过连续几年跟踪调查显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而且在重要性次序上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在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学习问题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南师大社调协会的调查显示,大四的毕业生在就业签约时,有近七成的学生对社交能力感到信心不足。社会已发展到一个"表现"的时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培养自身对交际能力的信心,是一个必需解决的事情。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1.社交效能感概念及维度的界定

社交效能感这一概念理论上来源于自我效能感。社交效能感(social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发展和保持社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信心或信念,表现在外在行为及言语上就会积极的投入与人的交往活动中[1]。

在对社交效能感的概念理解上,研究者是比较一致的,但在确定其维度上,有一定的差异。一种是认为社交效能感是单维的结构,另一种认为其是多维的结构。有研究者认为是两因素结构,包括社交效能感和社交信心两因素[2]。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四因素结构,由无社交困境、社交信心、与别人分享兴趣、发起交流的意愿构成[1]。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对社交效能感的理解,认为社交效能感是多维度结构,由社交信心、语言表达、社交主动三因素构成。

2.问卷项目的编制

在Bandura的定义中,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随着具体的任务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任务相关效能感(task-related efficacy)[3],有的职业效能感量表及学习效能感量表以这种任务相关效能感来编制。另一种是领域相关效能感(domain-related efficacy),指人们对自身在完成某个活动领域中的任务的自信程度[3],比如,社会工作效能感、英语学习效能感等就属于领域相关的效能感。对领域相关效能感的测量,基本方法是让评价者对自身在某个活动领域中所具有的相关能力或能够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领域相关效能感来编制社交效能感问卷。

在问卷编制的初期,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请被调查的大学生被试尽量多的列举出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交往困境,“您所碰到的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境有”、“您认为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是自信的”。除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之外,还参考了Peter・Merit、Steven・L・Anderson、Fan等人的研究,并根据拟订的社交效能感的维度,选择了频次较高的题项,并请数十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题目进行评定,最后形成了包含52个题项的问卷。每一个题项采用五点量表形式作答,从“一点儿也不像我”、“有点像”、“一般”、“较多像我”到“非常像我”,依次记分为1到5分。

3.问卷的施测

对问卷的初测于2004年10月在苏州大学进行,抽取大二到大四的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有效问卷212份,其中男生为91人,女生121人;大二、大三、大四分别为95人、87人、30人;文科115人,理科96人。

三 社交效能感量表的结构分析

1.项目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本研究属于态度调查,所以未对项目进行难度分析。而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各个项目与总量表的相关以确定项目的区分度。为保证问卷项目的质量,以相关系数0.4作为临界值。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4的10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问卷的线形检验发现,KMO系数为0.89,Barlett球形检验结果在0.00水平显著,说明样本数据呈较好的线性,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运用主成分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删除共同度小于0.35,在因子上的最大载荷小于0.4,或者题项最大的两个因子载荷之差小于0.2的题项,结合因素分析的碎石图,以及先前的因素结构构想,最终确定社交效能感量表为5因素结构,共25个题项。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89%。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1。各题项的因子归属及因子负荷见表2。

表1社交效能感量表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3.3因3.因子命名

根据原来的理论框架,以及开放式问卷的归纳结果,研究者在初测编制问卷时将社交效能感分为三个维度:“社交信心”、“语言表达”、“社交主动”。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语言表达”的题项与因子3相对应,包括5个题项,指的是个体在交往中,能找到很多共同话题,并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使别人能与他很容易的相处,命名为“亲和力”。

“社交信心”的题项主要分散在因子1和因子2中,因子1是指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个体能轻松面对,能够找到话题进行交流,命名为“应对陌生人”,包括4个题项。

因子2指个体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很有信心,身体语言表现自然,命名为“社交信心”,包括7个题项。

“社交主动”的题项分散在因子4和因子5中,因子4指个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交往活动,并建立各种交往关系,是个体对交往的参与倾向,命名为“社交主动”,包括4个题项;

因子5指当个体遭遇交往困境时,能良好的处理,令自己放松,从而使自己的交往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命名为“应对社交困境”,包括5个题项。

四 社交效能感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社交效能感问卷结构,可以进一步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本研究采用AMOS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的收集于2004年12月在苏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510人,获得有效数据350个,其中男生197人,女生153人;大一153人,大二82人,大三70人,大四45人;文科123人,理科107人,工科120人。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量表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拟合指标上,选取了χ2、、GFI、AGFI 、NFI、RMSEA、CFI作为评价模型拟合程度的标准。一般认为,GFI、AGFI 、NFI、CFI这几个拟合指标的数值一般在0~1之间,越接近1,模型的拟合度越好。拟合指数在0.9以上,即可认为模型拟合很好,其值在0.8以上,表示可以接受。RMSEA值越小表示拟合得越好,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侯杰泰等建议RMSEA的界值为0.08,越小越好。由于χ2的大小易受样本大小的影响,而将它与自由度结合起来考虑,即用χ2/df作为检验指标。χ2/df的理论大小为1,越接近1,表示样本协方差矩阵S与被估计的协方差矩阵E相似程度越高。实际研究中,χ2/df在2以内即被认为该假设模型拟合度较好[4]。χ2/df在2.0到5.0之间时,可以接受模型[5]。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模型A是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原模型,从计算的结果来看,题项17在因子4中的负荷只有0.02,但在因子1中的修正指数(MI)最高(MI是103.17),显示它可能归属于因子1。分析BB17所表达的意思,与F1不太符合。因此考虑删除题项17,得到模型B。模型B的拟合指数优于模型A,因此选择模型B。从表3结果来看,模型B是可以接受的,即理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达到了统计要求。验证了社交效能感由5个因子构成的假设。

五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7,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在0.6~0.9之间,除因子5外(0.56)。各因子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4~0.85之间。说明该量表的一致性较好。

2.效度分析

(1)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

为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计算了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见表4),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在0.14~0.56之间,是较低或中等相关,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是中等或较高相关,说明本问卷的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能较好的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另外计算了题项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题项与其所属的因子相关系数在0.55~0.8之间,而与其它的因子呈现出低相关。表明本量表的同质性程度较好。

(2)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

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SAD),是用于评价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与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它由社交回避分量表(SADAV)和社交苦恼分量表(SADDIS)构成[6] 。根据社交效能感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交效能感是影响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SAD作为社交效能感的效标进行效度检验。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的测试是与社交效能感问卷同时施测的。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除因子3的相关较低外,社交效能感量表各因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呈中等负相关,并且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社交效能感总量表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的相关为-0.70,即社交效能感越低,社交回避及苦恼就越高,因此,用社交效能感量表可以预测大学生的社交行为。

通过对量表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等的分析,可以看到,该量表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对量表的要求。

六 讨论

本研究参考了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其它领域,如学习效能感、工作效能感,以及已有的社交效能感的研究。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社交效能感是一种单层次多维度的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构想编制的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5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7.87%。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数据能较好地解释和拟合问卷结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构想。对量表的信效度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与预先拟订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设想的是三因素,而因素分析的结果是五因素,有的因素被分成了两个。这是由于:对社交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主要是参考国外的量表,而且国外的量表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因此可能不太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探索性因素分析受数据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确定因素时,严格按照因素分析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考虑研究的构想。从后面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内部一致性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来看,该量表是比较全面和稳定的。

七 小结

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量表结构,抽取了5个因素,分别是应对陌生人、社交信心、亲和力、社交主动、应对社交困境。经检验,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对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状况的测量。

参考文献

〔1〕Fan,Mak・A. Measuring Social Self-Efficacy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 [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8.

〔2〕Steven・L・Anderson,Nancy・E・Betz. Sources of Social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heir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 to Career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1.

〔3〕孟晋.工作效能感的评估及其相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4〕 吴志明,张厚粲.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模型[J].心理学报,2001,第33卷,第4期.

〔5〕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1999.

A Stud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Self-Efficacy

Zhou WenliGu Yuandong

Abstract: By exploring factor method and validate factor-analysi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five factors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lf-efficacy scale. The factors are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 efficacy, expression with confidence efficacy, affinity efficacy, and active interaction efficacy, coping with social difficulties. The scal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high validity, which reach the standard of psychometrics。The scale has both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evalu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roviding the tool for deeper study.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Self-Efficacy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