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区12块沉积微相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区12块沉积微相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南区12块是一个构造较平缓的披覆背斜,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侧向迁移频繁,砂体横向连续性差,呈透镜体状发育,纵向上叠置连片。油田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注水开发后层内、层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生产开发效果。综合应用研究区地质、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目的层段馆上段油藏进行沉积微相研究,为研究区油藏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改善开发效果,补充和完善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南区 12块 沉积微相 河道展布

南区12块井区位于1号大断层两条分支断层之间,为一鼻状构造,南1号断层控制了该井区油层的分布,北部断层不连续。构造主体发育三条大致平行的北东东走向的次级断层,并对油气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南区12块井区地层发育齐全,其中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为该井区主要含油层系之一。

一、沉积相标志

1.岩石颜色

南区12块三口取心井的岩心颜色大多为紫红色、棕褐色和杂色,代表氧化环境的特点。

2.岩性特征

南区12块井区馆上段岩石石英含量相对低,而长石、岩屑含量相对高,表现出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的特点,表明沉积物搬运的距离较近,水动力较弱。

3.粒度分析

馆上段(1+2)―6砂层组概率曲线特征主要为两段式,由悬浮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这是河流相沉积典型特征之一。

4.沉积构造

根据岩心观察,馆上段(1+2)―6砂层组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沉积特点,是河流相沉积的主要特征之一。

5.古生物化石

孢粉分析资料表明,馆上段灰色或绿灰色泥岩中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并有较丰富的藻类化石,蕨类花粉含量占优势,其次是被子类,裸子类含量较低。蕨类孢子以粗肋孢属为主。大量的生物孢粉和Ng4砂组下部比较稳定的螺化石层,说明本区馆上段为陆相沉积。

6.测井响应特征

其中自然电位曲线呈明显的“钟”形特征,为正韵律砂岩沉积反映。

二、沉积微相研究

1.沉积微相类型

根据各井岩心的观察描述和各项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倾角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馆上段是一套河流沉积体系。主要划分确定了河道主体、河道侧缘、决口扇、泛滥平原及废弃河道等5种微相类型。

河道主体微相:该微相岩性粗,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单砂层厚度较大,呈正韵律,在测井曲线上,自然电位曲线呈微齿化的低幅箱状和钟形组合,顶底突变或渐变,视电阻率曲线为中幅扁钟状形态测井曲线比较平滑。

河道侧缘微相: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层理类型为斜层理和水平层理,砂厚较小;自然电位幅度较大,深浅侧向有较大的正幅度差,测井曲线平滑度较主河道微相测井曲线的低。

决口扇微相:表现为一套夹于泥岩中的粉砂岩、细砂岩,甚至有时有砂砾岩。相带形状不一,有条带状、扇状和舌状等;其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夹于低幅平直曲线上的指形或齿形曲线。

泛滥平原-间湾微相:发育于分流河道间,由溢出天然堤的细砂岩和碳质泥岩等间互成层,形成间湾沉积,远岸部分有沼泽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泥岩,夹数层碳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废弃河道微相:废弃河道是单个孤立的砂体,是通过砂体的平面展布形态划分确定。

2.平面相展布

控制了岩性,还与物性密切相关,岩石物性是影响油气储量和产能大小的关键参数,因而不同的沉积微相也具有不同的油气储量和产能。

南区12块其分布特征如下:南区12块(1+2)-7砂岩组为河道主体纵横交错的河流相的沉积背景,广泛发育河道主体微相,泛滥平原微相。

南区12块6砂岩组共细分为7个小层,沉积微相类型以河道主体为主,河道走向北东――南西向。河道砂宽/深比大,砂体较也厚,部分井区可达6-8m,有的甚至达到10m以上,常叠置连片,判断为辫状河沉积。

5砂岩组共分为6个小层(56小层细分为两个韵律层),砂体厚度和砂体分布面积都小于6砂组,平面特征与6砂岩组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反映了5砂组的沉积时期是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过渡时期。5砂组以561小层和55小层的河道主体分布最广泛,河道主体之间广泛发育分流间湾及泛滥平原沉积。和这个时期河道的主体的方向仍为北东――南西向,到51小层沉积时期河道走向逐渐变为南北向。

4砂岩组共细分为5个小层,其中45小层全区发育一套比较广泛的砂体,厚度一般在3m以上河道主体发育。4砂组沉积时期河道改道频繁,由45小层河道在整个研究区大规模发育,到44小层河道以鸟足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再到43小层河流分支,42小层、41小层两条分支的河流汇合,河道主体方向又变为北东――南西,反映了物源,构造等因素的变化。

(1+2)和3砂岩组与4、5、6砂岩组明显的区别在于砂体分布范围和砂体规模有较大程度的减小,泛滥平原沉积增多,表明水动力变弱。废弃河道发育得也较4―6砂组多,反映了河流改道频繁。

总体上看,南区12块(1+2)-7砂岩组沉积过程是比较复杂的。7砂岩组河流相二元结构正旋回沉积下部

的粗相带;4-6砂岩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物源供给、河流能量、地层沉降速率相对稳定,形成了典型的河流相的沉积特征。561-67韵律层沉积主要为辫状河沉积。61小层位于馆上段的下部,是馆上段继承馆下段沉积的过渡,亦即为辫状河沉积向曲流河沉积的过渡类型。51-55韵律层沉积时期河流能量及物源供给稍微变小,河道主体变小,反映了此时期是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的时期。45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和河流能量增大,整个地层在这一时期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使得该时期的河道主体成片分布。41-44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较少,河流能量低,所形成的河道主体砂体规模较小,判断为曲流河沉积。(1+2)-3砂岩组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此阶段物源供给少,砂体厚度小,大部分为泛滥平原沉积微相,废弃河道比较多。

三、结论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工区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可细分为河道主体微相,河道侧缘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在重新认识的小层地层格架基础上,对各小层的微相展布特征分析,与前人的砂体及微相分布结论有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建阳,于兴河,张志杰,等;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

[2]何幼斌,王文广等;沉积岩与沉积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