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摩托车企业即将迎来“出国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摩托车企业即将迎来“出国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是世界摩托车生产第一大国,占据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出口市场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

近年来,中国摩托车出口数量一直维持小幅增长态势,但价格却有较大提高。2004年中国出口摩托车1011万辆,平均单价为196.7美元/辆,2006年出口数量为1027万辆,平均单价为311.1美元/辆,2007年平均单价升至348.8美元。出口价格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摩托车的整体竞争力较强,二是中国摩托车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显著,已具有一定话语权。

2007年我国出口摩托车1097万辆,比上年(下同)增长6.8%,价值38.3亿美元,增长19.8%。出口主要特点有:

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据近9成份额,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猛。

2007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摩托车978.3万辆,出口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当年我国摩托车出口总量(下同)的89.2%;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94.4万辆,大幅增长98.7%。

私营企业成为出口主力。

2007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摩托车621.8万辆,增长9.6%,占总量的56.7%;国有企业出口219.9万辆,增长3.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19.4万辆,增长11.2%;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合计占总量的40%。

对欧美市场出口持续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迅速增长。

2007年,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摩托车155.8万辆和129.3万辆,各下降17.4%和12.1%;对尼日利亚和东盟分别出口133.2万辆和109.5万辆,各增长8.7%和30.7%;对上述四大市场合计出口量占总量的48.1%。此外对乌克兰、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分别出口35.6万辆、28.7万辆和16.8万辆,各增长3.1倍、1.1倍和1.6倍。

重庆、浙江、广东和江苏为主要出口省市。

2007年,上述四地分别出口摩托车312.3万辆、264万辆、260.5万辆和144.5万辆,除浙江下降13.7%外,重庆、广东、江苏分别增长19.6%、18.2%和4.9%。四地出口量合计占总量的89.5%。

出口品种仍以中小排量摩托车为主。

2007年,我国共出口排量不超过150毫升的往复式内燃机摩托车904万辆,增长8.4%,占总量的82.4%;出口电动摩托车及电动助力脚踏车150.3万辆,下降8.4%,占总量的13.7%。

2006年起,我国政府对摩托车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资质进行了大力整治,经过两年运作,摩托车出口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一些非专业的、实力不强的生产和出口企业逐步退出了市场。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有摩托车出口记录的企业共1124家,比上年减少68家;其中出口量在10万辆以上的大企业有24家,合计出口达562.2万辆,占总量的51.2%;出口100辆以下的小企业由上年同期的504家减至461家,净减少43家。

2002年以前,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市场是我国摩托车的主要出口地区,但从2007年起,非洲等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已超过东南亚,成为我国摩托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2008年上半年,我国摩托车整车出口543.18万辆,同比增长16.72%;出口金额为2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7.22%;平均出口单价为421.07美元/辆,同比增长9%;出口企业424家,比去年同期减少38家。从国家五部委对摩托车出口资质进行管理以来,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等因素影响,摩托车出口利润率有所下降,这促使企业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步伐。

分析

我国摩托车出口表面上一片繁荣,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技术不先进。具体包括:

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存在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在第103届广交会上,国产摩托车种类虽多,但总体构架大同小异,很多厂家相互模仿、抄袭,甚至不少核心技术都是引进模仿的。我国摩托车产业起步较晚,基本技术主要通过产品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获得。目前,国内企业尚不完全具备依用户需求开发、创新产品和技术的系统能力,虽然部分企业在产品外观设计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在产品改进和功能扩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不拥有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另外,国内企业在适应环保、节能、安全等新要求,推进功能部件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实施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以及改善产品商品性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产品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整体技术品质特别是中大排量产品的品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我国摩托车零部件企业的素质也良莠不齐,不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及装备水平差、品质保证能力弱、开发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主机企业的发展要求,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摩托车自主品牌建设也存在问题:一是自主品牌处于从属和追赶地位,整体竞争力较差,出口增长以量、价取胜,出口方式也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较小;二是自主品牌意识弱,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长效机制,导致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中始终处于被动。

产品结构不合理。

从出口结构看,我国摩托车出口仍以中小排量车型为主。中国摩托车商会的统计分析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摩托车的排量集中在125ml以下,其中排量小于50ml的摩托车有140.7万辆;排量大于100ml且小于125ml的摩托车有217万辆,占出口总量的40.01%,出口金额9.84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43.06%;排量大于200ml的摩托车有5.2万辆,仅占出口总量的0.89%,出口金额0.33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1.8%,出口平均单价为807.11美元/辆。

大排量摩托车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标志着一个国家摩托车工业综合实力的强弱。我国拥有中小排量、中低端摩托车生产能力,却不具备自主研发大排量、低排放、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摩托车发动机的能力,这导致我国摩托车很少能够进入高利润的欧美等高端市场。我国虽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摩托车产量第一,连续7年居摩托车出口第一,却仍称不上摩托车强国。

虽然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可适当考虑在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公共技术研发等方面对大排量摩托车给予支持,推动摩托车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的来看,我国摩托车行业大而不强,如不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企业可能会遭遇挫折。2000年左右,我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但各企业为增加出口数量,频繁使用低价竞争策略,忽略了创新和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沦为“低质”的代名词,被迫将当地高端市场让给了日本品牌。

在改变发展模式、提高研发能力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借助外界力量,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对于科研机构已开发完毕并取得专利的技术成果,若具有市场潜在价值,则向科研机构购买专利技术或专利许可,直接用于生产领域,同时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以特色品质取胜。

预测

当前我国摩托车出口仍面临较大考验。一方面,我国部分摩托车在欧盟市场受到安全性调查,在美国、土耳其等国家遭遇贸易壁垒,对欧美市场出口明显受阻。其中,土耳其自2006年8月起对我国出口的摩托车征收200-300美元/辆的保证金,对某些进口摩托车产品发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对摩托车进口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制度。2007年6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实施轮胎测试新标准,对轮胎的安全参数要求比现行标准更为严格,耐久性试验里程也增加了1.5倍。受此影响,2008年前两个月,我国对土耳其出口摩托车仅6000辆,大幅下降46.1%,对美国和欧盟出口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另一方面,非洲和拉美等地的自产摩托车集中在低端领域,与我国摩托车存在明显竞争,随时可能建立或提高产品进口技术标准,对我国摩托车设限以保护本国产业。

同时,全球范围内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扬,加之人民币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调、出口退税下调以及运输、电力不断走高,我国摩托车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行业竞争优势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国内摩托车产品研发速度缓慢,供货渠道、质量不稳定,供应商由于原料、能源价格猛涨而要求提高供货价格,这些都令国内摩托车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在企业出口成本增高、国内发展潜力逐渐缩小的情况下,直接在海外设厂,已受到一些摩托车企业关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海外设厂的征程。目前,我国已有数家摩托车企业分别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设厂。业内人士认为,海外建厂是国内摩托车企业自救的重要出路,可以避开关税壁垒,大大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我国摩托车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内大、中城市禁摩、限摩令不断出台,若在海外办厂,可以释放过剩产能,谋求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