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企业如何合理避税以减少成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企业如何合理避税以减少成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税收种类的变化,合理避税对于中小企业和国家税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避税有利于企业发现税收隐患,同时,合理避税对于征税者来说,也有积极意义。

一、中小企业常用的避税方法

1.企业类型避税法

(1)不同税率临界点避税。对中小企业来说并非业务规模越大越好,企业的业务规模又对企业的营业量以及国家政策的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何种临界点还需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

(2)利用企业分立节税。企业分立是指将一个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新企业的法律行为。从而从总量上减少纳税数额,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但企业的分离不但会对企业的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分立公司所需的费用将直接减少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并对成本进行周密的预算后谨慎使用。

(3)企业联合避税。几个企业之间组成经济组织,企业内部之间相互提品可以避免交易外表,消除营业税;同时经济组织对利润采用“先分后税”的方法,各企业拿回各自利润后再并入企业利润一并征收所得税,可以起到一定的避税作用。

2.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避税

(1)“避税绿洲”好乘凉。如: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此类地区被称为“避税绿洲”。中小企业如选择在此类地区从事合适的行业,可以起到较好的避税效果。但企业在选择地方是要充分考虑自身行业的特点,对或有成本进行较为全面的预算,才能较好做到合理避税。

(2)进入到特殊行业。在我国,国家为鼓励从事特殊行业加强社会保障针对一些行业实施了一些特殊的税负减免制度,我国税法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免交营业税;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交营业税;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交营业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企业,免交营业税;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免交营业税。

(3)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税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起免征2年所得税;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与其相关的咨询、服务、培训等,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等。

3.转移成本费用避税法

(1)在“管理费用”上下功夫。企业可以提高坏账准备的提取比率,坏账准备金是要进入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折旧的核算是一个成本分摊的过程,折旧的计提会影响到所得税,企业可尽量的缩短折旧年限,这样折旧额增加,所得税减少。

(2)合理提高职工福利。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教育基金等统筹基金,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既能减少税负,又能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

(3)“销售结算”做文章。选择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延迟收入确认的时间,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延迟纳税会给企业带来节税的好处。

(4)租赁避税。企业的经营性租赁无论对于承租人还是对于出租人来说都可以起到减少所得税的作用。对承租人来说,他在经营活动中要支付租金,从而冲减其利润;对于出租人而言,租金收入要比一般经营利润收入销售较优惠的税收待遇,有利于减少税负。

二、中小企业合理避税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理避税与偷税、漏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合理避税从内容到形式,始终要以遵守税法为前提,不能违背税法规定,也就是说整个避税过程应自始至终经得起现行税法的考验。

2.计划性原则

在纳税过程中,一般是经济行为发生在前,纳税义务发生在后,义务对行为负责,这就为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了前提。企业因此才可以通过对各种经济行为的事先安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释放经济行为,从而来合理安排纳税义务,减轻税收负担。

3.选择性原则

合理避税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一般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而且也包括不选择次优方案的机会成本。如果在避税方案中不考虑避税成本,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势必容易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因此“面对多种纳税方案”科学的选优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罗红霞.对企业合理避税方法的探讨.江西冶金.2007(27):4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9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