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学生数学理解力的三个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学生数学理解力的三个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 理解力 本质 经验 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03-01

数学理解以数学知识的网络化和对外丰富联系为本源,以生成与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本条件,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探寻本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不仅要理解教材内容,更要对这一内容的概念背景以及逻辑要义有所洞察,要对其蕴含的数学方法与思想有所掌握,从而在目标问题上,实施“两主”策略。

(一)设置主问题,统领内容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叩问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而主问题则将思维的着力点放置在教学内容的核心层面,以一个问题辐射全篇,带动整个知识领域,强化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以主问题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的版块。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要替换?怎么替换?很多教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教学,但仅限于故事的趣味性,而对于这一故事与教学内容替换之间的本质联系却毫无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大象置换成石头?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出横线?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从而意识到完成体验的两个主要原则:化难为易,等量替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感受替换的本质和实际意义,以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核心处着力。

(二)设置主环节,避重就轻

一节课大致分为复习、新授课和巩固练习等几个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把握新知要点,慎重考量教学方式与策略,从而在一条主环节中完成对主体知识的把握。如画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纱窗平移的过程,得出沿着轨道滑行才能保证纱窗的平移。继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行线中安装“轨道”,从而通过“贴、靠、移”的方式成功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

二、链接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充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经验解释数学模型,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引生活之泉,解数学之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出发,找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其融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数学学习中,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原始的生活经验,实现抽象的数学理解为生动的事理感受。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有一道题:233-99=233-100+1,学生对“多减”的要“加”难以理解。教师借助去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回忆为什么买99元的东西,给了100元,售货员还要找回1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付整找零”的认知。

(二)借已有之得,释未获之惑

数学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原始认知和基本的生活经验,才能以学生的已知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例如比、分数以及除法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教师可以设置相应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方法转化学生的思维态势,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据已经掌握的分数及除法知识,感知比的基本性质,有效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锤炼思维

(一)学习材料的角色更换

数学学习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认知层面,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这就涉及到相关的学习材料和操作的工具。而在传统教学中,这些材料和工具的必备都是教师直接提供,或者学生直接购买,学生始终成为学习工具的被动接受者。如果教师转换视角,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材料和工具的使用者,而且可以是学习材料的创造者。学生创造工具,并不是纯粹的进行劳动制作,而是在创造过程中了解相关工具的制作原理,进一步了解工具的用途,对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效果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量角器的制作,让学生经历量角器制作过程,对于其实施角的度量大有好处。

(二)学习过程的模式更新

在很大程度上,知识的传授都是教师通过自身语言的表达与描述来实现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理解力难以达到深刻的层面。如果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网络结构出发,在学生的认知疑惑点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从而积极探究,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关于位置确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认知冲突:物体所在并非正方向,从而引出偏向的知识;位置大致相同,如何精确区分;在同一位置,但方向与距离的描述却不一样,引出观测点的不同,位置的确定也不同。

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关键是切实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分析。(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