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六节 以思想深刻取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六节 以思想深刻取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涵点说

思想深刻取胜的散文透着一种厚重感,有着智慧的光辉,相对应的散文类型一般是哲理性散文,但也不局限于哲理性散文。要做到思想深刻,就不能止于你所要讲述的事物或者发表观点的表面,必须对事或物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良好地谋篇布局、组织语言,并且注意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写出使人在道理上信服、在观点上认同的好作文。

方法例谈

要想使散文类作文思想深刻,可以尝试使用以下三种方法:情节转折法,结尾点题法,融会贯通法。

1.情节转折法。在散文类作文中,可以在情节上做出比较巧妙的处理,情节的转折可以使新颖的观点呈现出来,同时给人以思维、思想的启迪。以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为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作者花了一半的篇幅写自己家门前的一块丑陋的、粗糙的、不规则的石头,给人们一个最平常的印象,那就是这块无用武之地的石头简直是“没用”的最好说明了。但是,突然情节一个大的转折,一个天文学家的出现让事情起了波澜,这个天文学家辗转地把石头给运走了,并且提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丑到极处,也就是美到了极处。这个转折使文章的主旨凸现了出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定,说不定最丑的,也正是最美的。

2.结尾点题法。运用这种方法,文章大半个篇幅都作为结尾主题的铺垫,在细节上跟最终所要揭示的内容、观点遥相呼应,然后结尾惊艳的点题给读者带来一个思想的新天地,从而明白作者的用心,最终被文章结构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刻性所深深震撼。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边的内容都是在写他所接触到的这只独特的猪,文笔洗练,叙述流畅,然而在这洗练和流畅的后边隐藏着一条更深的河流,而结尾道出了他为何如此怀念这只猪――正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对不公平、体制化的现实处境安之若素,所以这只猪的勇敢便非常地让人敬佩,猪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对绝大多数人的一种讽刺和警醒。显而易见,这种写法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3.融会贯通法。如果说前两种方法有“卖关子”的嫌疑,那么这种方法就要“平铺直叙”得多了,因而写起来要难一些。但是通过语言和思想的相互结合,还是可以做到的。以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为例,你可以看出他先是用花朵的微笑引起思考,然后把自己对人的思考融入对花草的描述和分析中。这样把道理阐述融入事物描绘的写法很容易引发人的共鸣,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相通的。

例文精批

泥泞

文/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开篇道出人们通常会忽略的一个事实,可谓夺人耳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描写雪的美丽、脆弱和丑陋,进而引发感悟,明确表达出自己既爱雪的美,更爱雪给大地制造的泥泞,自然地引出全文主旨。

描写与泥泞有关的场景,极富生活气息。

由现象而本质,阐释泥泞的深刻寓意。

联系当前生活中的场景,再次抒发自己对泥泞的感悟和热爱。

由热爱泥泞又回到感谢雪,照应第1段,首尾呼应,行文融贯。

总评:这篇散文从两个层面来写“泥泞”,一个是写泥泞与雪的关联,一个是写泥泞的象征意义,两个层面都体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在作者看来,雪具有“两重性”,它是美丽的,同时是脆弱的,一旦积雪融化,它就会显现出丑陋的一面,并给大地制造了泥泞。写雪的文章很多,但像本文这样来写雪的却绝无仅有。本文的重点在于后一层面,泥泞通常是被人们所厌弃的,作者从中看到的却是浓郁的生活气息,看到的是泥泞所象征的伟大精神。由此,全文在思路上经历了由美到丑,再由丑到美的两次转换,而泥泞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饱满起来,并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启迪。

(荐评/苏鲁)

佳作引路

生命的律动

――梵・高《麦田上的鸦群》读后

山东无棣一中云君

麦田、鸦群、小径、土地、天空、明月和夕阳,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乡间最常见甚至是最让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了。但是,它们到了梵・高的笔下,却幻化出最浓烈、最虔诚的激情:金色的麦田透视出丰收在即的喜悦;绿色的小径和红色的大地交映萌发着希望和热量;天际飞来的群鸦,让人享受到自由和高傲;深邃的天空中镶嵌的明月和夕阳,像是被滤色镜变了色的猛烈的火焰在向大地蔓延,烘暖着人们的心灵……

我确实不清楚,自己到底多少次在梵・高的这幅《麦田上的鸦群》前流泪了,但我知道,每次看这幅画,我的心灵都会领受到深刻的洗礼和震撼,体验到生命的张力和热情。其时(1889年)的梵・高已从精神病中康复,但他的境遇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观,依然备受孤独、贫困和病痛的折磨。但是,在这幅画中,我却感受不到一丝的痛苦和沮丧,整幅画都洋溢着激情和热量,洒满了瓦兹河畔那煦暖的阳光。大地的红色、麦田的金色、小径的绿色,这些热情洋溢的暖色调,已经将黑色,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阴霾挤出了人们的视线。梵・高的作品“每一物是用底层的补色包围着,使它从背景中凸现出来”。在这里,红色、绿色、黄色,正是从处理成蓝而近乎黑色的冷色调中凸现出来,在色相的对比和色调的调和当中,让人充分体验到亮色和温暖。“人们寻求的是忘忧和安慰。”(高尔基《童年》)但是,这里的梵・高并没有沉迷于忘忧和安慰,他更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执著和热情。我们怎能不为逆境中画家的坚强、执著而感动,又怎能不为他对生命的热情和虔诚而感叹甚至进一步反思、追问呢?

梵・高的出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个异数、一个奇迹。他神奇的笔法,开拓性的构思,冲破了传统的藩篱;他对色彩的理解和把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梵・高这里,我们才开始知道,色彩原本就是有生命力的。欣赏梵・高的作品不能只通过眼睛,更需要经过心灵。“人的地位越低,他就越接近生活和真理,越接近生活的最高智慧。”(高尔基《童年》)处在生活底层的梵・高,无疑用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特有的敏感和虔诚,体验到了“生活的最高智慧”――对光明的执著、对生活的激情和感恩,在黑暗中要求最先关注到光明!――在梵・高的日记当中,他不止一次写到“星星又画大了”此类的话,在这幅《麦田上的鸦群》中,无疑“星星又画大了”。夕阳和圆月占据了夜空当中最夺目、最显要的位置,它们飞旋的姿态、涌动的火焰,冲淡了夜色的阴霾,让人们在黑暗中最先体验到光明。伟大的梵・高,当罗丹在画室里伴着体态丰满的模特的翩翩起舞而执笔运斤,当高更优雅地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构建装饰风格的绘画时,他面对着一张破旧的桌椅、一双踏遍人间万难的皮鞋、一片平常的乡间农田,画出了真正的激情和虔诚!

“我关心我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就越尊重我自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解读梵・高,我们不止得到视觉的享受,更会领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或许,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梵・高那样的大师,但是,我们可以像梵・高那样对待生活,用那样的坚强、执著、激情和虔诚,在生活的画布上绘出最饱满、最靓丽的人生!

简评:这是一篇才、情、识俱佳的“另类”作文,它的写作,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作文,而上升到了“美评”的高度。这篇文章,将梵・高的作品、梵・高的一生和作者自己的体悟有机地融成了一体,边叙,边评,边议,体现出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卓的文学表达能力。整篇文章,见解深刻,语言精到,得于其中,发乎其外,堪称一篇有震撼力的佳作。

(荐评/张永军)

莫陷入自我放大的痛苦之中

山东无棣一中赵胜棣

人生在世,难免磕磕绊绊。跌倒了,爬起来,本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就有一些人为一些小困难、小挫折甚至是虚无的痛苦而大发牢骚,直至干脆滞足不前。这些人抓住了一点小小的痛苦就以为全盘皆输,就如瞎子抓住栏杆只会大喊大叫,自恐命危一样。其实很多情况下,假如他们再坚持向前走一步便会豁然开朗:自己只是陷入了放大的痛苦之中。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很多患有“放大痛苦”“无病”的症状,以郭敬明等80后作家为最。其实,几年前我也沉溺于安妮宝贝的世界之中不能自拔,为她哭,为她笑。但现在,我终于走出了这个误区。孤独是人的天性,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不能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性就将世界的沟通、和谐的渠道堵塞。不论是安妮还是郭敬明,他们都将生活中小小的郁闷和寂寞看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屏障,否定了温暖和关怀这一世界的主色调。他们就像那个抓住栏杆不敢松手的瞎子一样,陷入了虚无的空想之中,放大了自己的痛苦和感受,却忽视了原本平坦的道路。

相反,我更加欣赏史铁生这位平凡的作家。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华,却被病魔无情夺去了行走的权利,从此要与轮椅为伴一生。面对这样的事实谁能接受?可史铁生做到了――不是不痛苦,而是他缩小了自己痛苦的感受,放大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虽不能用脚步丈量自己的经历,但可以用双手书写自己的心情。史铁生没有消沉于痛苦之中,而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好的生活花环:他的文章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价值,更激励了多少迷惘、彷徨的人儿!

这就是放大痛苦与缩小痛苦的差别。放大自己的痛苦,你就会看不到道路的平坦、生活的希望,最终只能越陷越深,溺死在自己虚无的、扩大的痛苦之中;缩小了痛苦,就截然相反,即使无坦途,你也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一花凋谢,荒芜不了整个春天的鲜艳;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的灿烂;一点痛苦的感受,冲淡不了整个生命的辉煌。记住,莫陷入自己放大的痛苦之中。

简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围绕以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的写作,挖掘出话题。这种就事发挥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实现了特殊和普遍的有机统一。整篇文章,在联系、对比当中,探讨了“走出自我”话题中一个具体的方面――莫陷入自己放大的痛苦之中,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辨力。全文情感饱满、脉络清晰、分析深刻,不失为一篇佳作。

(荐评/张永军)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注重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风采。人们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有时也很脆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时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常常有人大喊:“你不了解我。”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代沟”,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朋友之间出现了隔阂,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

根据材料,以“隔阂”为题目,写一篇散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构思要点:

文章可以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可以用几幅画面,展开横向的并列式铺叙;也可以以时间为经线展开故事,交代产生隔膜的外界环境变化或者人物心理的演变过程。

文章的关键是对隔阂的分析,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深度。关于“隔阂”的产生,可以从外部客观环境到内部主观因素作全面阐释,也可以追根溯源,挖掘问题的本质。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的舍;取多了之后,常要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请以“取与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我将这样体现思想的深刻:

3.请以“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我将这样体现思想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