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宫颈息肉的临床治疗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宫颈息肉的临床治疗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表现之一,在已婚女性中最为常见,有恶变可能。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宫颈息肉容易复发,发生鳞状上皮内病变,甚至恶变。宫颈息肉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最常见于性活跃期女性。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7—9月妇科门诊发现的宫颈息肉样赘生物患者98例,均先行TCT涂片初筛排除恶性病变。有85例最终于我院手术治疗,术前白带常规清洁度Ⅱ度,霉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均阴性,术后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宫颈息肉80例(其中5例未行病理检查或失访)。患者年龄23—55岁,以30—45岁最多,共83例(83.3%);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34例(35.1%),口服避孕药者7例(7.9%)。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可有血性白带或后出血。有宫颈息肉无症状者45例(46.2%)。其余均为有症状患者。白带增多者20例(20.4%),阴道不规则出血者14例(15.5%),绝经后阴道出血者5例(5.1%),白带带血或接触性出血者6例(6.7%),其他症状者8例(0.9%)。宫颈检查:宫颈糜烂者59例(60.0%),宫颈肥大者9例(9.1%),宫颈纳氏腺囊肿者3例(3.3%),合并存在者27例f27.5%)。

治疗情况其中85例在我院妇科门诊行宫颈息肉摘除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妇科检查宫颈息肉为一个或多个不等,色红,呈舌形或黄豆形,直径1cm左右,质软而脆,易出血,蒂多细长,根部多附着于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大部分患者伴有宫颈上皮,少数也可表现为表面光滑或宫颈肥大。根部附着于宫颈外口者89例(91,0%),颈管壁者6例(9.0%)。

病理学检查光镜下息肉中心为结缔组织伴有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表面覆盖单层高柱状上皮,与宫颈管上皮相同。病理结果均提示符合息肉表现,未提示鳞状上皮内病变。

讨论

病因探讨来源于宫颈内膜的息肉,往往表面有一层柱状上皮覆盖,有丰富的微血管,因而颜色鲜红、柔软脆弱,轻轻触动就会出血,以至于经常发生感染而形成溃疡。另有一种来自宫颈阴道部的息肉,表面由复层鳞形上皮所覆盖,由于间质内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所以颜色浅红,质较韧,基底较宽,病位表浅。宫颈息肉已知的病因是机械性刺激或损伤,性生活、人工流产、分娩可增加其感染机会。

分娩及人工流产对宫颈的损伤是患本病的原因之一。放置宫内节育器与宫颈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T形节育器尾丝的引菌入宫和局部慢性刺激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本组中放置宫内节育器占35.1%,也提示明显相关。发生于30~40岁的宫颈息肉有较高的鳞状上皮化生现象,其原因除上述因素外,可能与该年龄段处于生育旺盛期、雌激素水平较高、上皮增生相对活跃相关。另外,年轻妇女性生活频繁,人瘤病毒感染呈上升趋势。也可能与之相关。

预防与治疗在宫颈息肉的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及时摘除息肉可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因此,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自觉接受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减少非意愿妊娠,避免人工流产,可减少宫颈息肉的发生。很多资料提示,常规的宫颈息肉摘除术只是摘除了宫颈外口的息肉,息肉短期内复发率高。有研究结果显示,宫颈息肉摘除术后予聚甲酚磺醛液,予宫颈管单次治疗或手术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射频消融术)可有效降低宫颈息肉复发率,药物较采用物理治疗凝固病灶组织效果显著,这可能与物理治疗较难达到宫颈管内的蒂根部有关。

病理学类型 宫颈突出的息肉样赘生物并不都是息肉,但病理检查结果表明,赘生物以息肉为主。在实际诊断中宫颈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很少应用。宫颈息肉是瘤样病变,组织学上可分为肉芽型、鳞状化生型、血管瘤样型、腺囊肿型、腺瘤样型及纤维型等。临床上以肉芽型、鳞状化生型最多见。化生是由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增生,向鳞状上皮分化成熟而形成。未成熟的鳞状上皮化生,储备细胞只达到深棘层细胞的成熟度,常可发展为癌变,应引起重视。因宫颈息肉为宫颈管组织的局部性过度增生,由宫颈内膜固有层组成,具有表面被覆上皮及其下的隐窝组织,表面上皮常出现不同成熟程度的鳞状化生,化生的鳞状上皮偶尔形成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增生性病变的及时诊治,对癌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宫颈息肉又被归类为瘤样病变,发现后应及时予以手术摘除。摘除息肉不管大小都必须送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鳞状上皮内病变,因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