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长效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长效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论述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作用机理,阐明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对财税政策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消费;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08-0093-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采取的片面追求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长效机制体系,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忽略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科学财税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财税政策介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①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而不能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用财税手段来集资,提供这类产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其具有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属性,使得人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能源、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不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调控主体,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税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经济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正的外部效应;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睡眠,这是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收“正”税,其数额等于该个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达到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个人征“负”税,即给予津贴,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②

二、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相关税费政策不健全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促进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一,从对节能环保事业的投入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发展环保产业的投入,不应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或完成若干节能技术改造,而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相关节能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近几年,虽然我国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变化幅度不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很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依托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比照国际惯例,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1]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尽管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由最初的1 120.5亿增加到2010年的5 490.3亿,环保投资总额仅占GDP的1.49%,而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③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基本维持在GDP的1%~1.5%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这表明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国的环保投资明显乏力。

(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美国、丹麦、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还不足,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投资力度不足,而且在制度上缺乏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来保障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进。

总体上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绿色采购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没有做出明确规范,而且缺乏专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②绿色采购存在信息障碍,各地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受到绿色采购认知程度不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绿色采购信息范围具有局限性和方式的不科学;③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缺乏监管绿色采购的监督机构,中间采购者作为理性人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采购效率和质量低下,导致寻租行为;④政府投资绿色采购意识淡薄,在以低价格为导向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政府采购部门不愿设置较高的“绿色门槛”来提高绿色材料在项目评价中的评分比重;⑤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规模占总体采购规模的比例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

(三)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税费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节能环保调控作用较弱

现行税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还很分散,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调控作用。资源税方面,征税范围狭窄,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费税方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许多产品,如: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饮料容器和一次性塑料袋、高档实木家具等均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大大降低了消费税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方面的功效。营业税方面:营业税在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功不可没,但存在重复计征的缺陷,而且只要经营行为存在,不管盈利与否,都得缴纳营业税。现有的环保产业,除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免征营业税,其他的环保产业仍然要交纳营业税,这就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值税方面,垃圾处置费没有明确规定免征增值税,也就是说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企业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收入均要缴纳增值税,这对垃圾处置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影响了其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没有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

2.缺乏专门的环境税

就我国现行的税制来看,资源税制中涉及到一部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税制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发挥环保调控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而且,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资源税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征税范围狭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税率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利用率低下,有些资源甚至濒临着灭亡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④

3.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行排污收费处于被动状态,其核算方式是以排污者的生产需求和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为终端,而不是以流域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为终端。在环境管理上,最多只能考虑排污者是否达标排放,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来遏制区域排污总量的增加,这种收费方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总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另外,排污费属于地方行政性收费,排污费收入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统一支配,由于所征排污费的用途不公开,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存在着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导致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三、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工作

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度,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此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针对当地环保中的典型、突出问题,进行连续深度报道,对各种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新闻监督,从而,使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经费,将环保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环保机构执法经费的需要,同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通过排污费和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环保科技研究。其次,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再次,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方向和监管措施,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完善投资政策,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未来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支持企业配套节能减排设备以及加大生态补偿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都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

(四)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制度

1.完善鼓励性税收政策,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⑤

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对属于生物能源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小水电和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优惠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②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开征新税种

①开征燃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的推行,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油价相对稳定,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因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②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实行普遍征收,主要种类有SO2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环境质量的降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征环境税已刻不容缓。征收环境税,其税率的设置成了关键,所设计的单位计量的征收税额,除了包含治理应该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承担技术限排而缴纳的惩罚性成本。这样一来,环境税各单项税种就要在确立不同行业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于阶梯电价模式的排放物差别征税标准,征税与排放的清洁程度及数量呈现出螺旋线式的增长。环境税只有发挥出杠杆的橇动作用,在利益的传导之下,还会加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从而促使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工业经济与节能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为保障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还要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并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高产低耗产品,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在增值税方面,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等。此外,各级政府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在法定权限内给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的企业以房产税等地方性税收减免以及地方基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不仅对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采购。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及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采购监督、产品标准、审计、处罚制度等相关领域建立起一整套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绿色采购实施、指导、监督、制约和惩处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增加公共财政对绿色采购的投入,使绿色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引导财政资金向绿色采购倾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引导资金及奖励政策,对于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引导其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清洁型设备。最后,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宣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绿色采购意识,打破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保护主义,使信息自由流动,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

[注 释]

① 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可以对外部不经济进行矫正,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介入技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③ 鉴于我国现行税制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弱化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客观现实,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迫在眉睫,可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④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最核心的内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是公共产品最本质的特性。环境资源具有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⑤ 当然,鼓励性税收政策可以和惩罚性税收政策并用,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发挥组合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95-105.

[2] 石晓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J].财政研究,2009(1):45-47.

[3]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33-37.

[4] 张捷.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税务研究,2009(4):52-53.

[5] 高萍,樊勇.我国污染排放税设立的必要性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9(4):38-42.

Long-term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n Xiangjie, Jin Qiuping, Tan Shunq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d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goods theory and externality theory i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could not be realized without the strong support of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consumption;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