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规模的决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规模的决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交易效率对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模式和贸易规模演变具有影响。国际贸易是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但其实现要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中产品种类数增加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公司内贸易形成,但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又使其自身的规模边界形成。文章还讨论了公司内贸易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和策略优势,以及研发竞争过程中公司内贸易规模的变化。

关键词:交易成本;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04-05

收稿日期:2006-09-18

Dixit和Stiglitz模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阐述了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之间两难冲突的问题,这一两难的折衷可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来达到。国际贸易是促进差异产品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但其实现还得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水平。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讨论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模式问题时,离不开对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的分析。以Yang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试图将Dixit和Stiglitz模型不能内生化的个人专业化水平进行内生化处理,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折衷的结果是市场规模内生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内生扩大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企业还是一个“黑箱”。从企业层次上对贸易类型和贸易量进行解释至关重要。Helpman和Krugman以一体化均衡的方法在自由贸易和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形下描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FPE)均衡的存在。该思路被Grossman和Helpman加以了扩展,他们描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长期均衡。Markusen和Venables将贸易成本纳入Helpman和Krugman模型解释了公司内贸易的形成。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总部服务贸易刺激了要素流动、减少了产品集聚的倾向;贸易成本的存在改变了贸易模式,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根据Grossman和Helpman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相互关系。在FPE区域内的禀赋点上,每个公司都将生产活动集中于一个国家,产业内贸易规模扩大,这使得交易成本上升。FPE区域集合以外的禀赋点意味着至少有一个国家不能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为了折衷差异产品种类数增加与交易成本上升之间的矛盾,厂商往往将R&D部门与创新产品的生产部门进行分离,从而形成了公司内贸易。

将交易成本或交易效率纳入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中阐述贸易模式的演变,这是贸易理论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交易效率是报酬递增形成的一个原因,是决定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新贸易理论中产品种类数增加与交易成本之间两难冲突是影响贸易模式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产品种类数增加与交易成本之间两难的角度阐述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形成和规模的决定。

一、基本模型

在基本模型中,我们做如下假设:(1)所分析的产品对象是差异性产品,因为产业内贸易强调的就是差异性产品。一方面,差异化产品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另一方面,每一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差异产品,当存在很多厂商时,产品种类数增加,这将导致交易成本上升。(2)我们如Brander和Krugman解释运输成本那样理解交易成本,即商品从国家l出口到国家2时,边际成本由原来的c变为c/φ(1≥φ>0)。每个国家每差异产品的成本函数为c( )= ,其中,F为固定成本。(3)国家l和2都存在着许多厂商,国家l所生产的差异产品集合为 ,国家2所生产的差异产品集合为 (4)市场结构的类型是双寡头垄断市场、并且市场是分割的。

采用Bowley模型中考虑到了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反需求函数,进行Cournot竞争的国家l和2的代表性厂商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其中, 为国家(代表性厂商)i在市场j中供给的商品数量。 为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类似于Gandolfo的描述方法,根据(1)和(2)式,国家1和2代表性厂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由(3)、(4)式最优一阶条件,我们可以确定寡头厂商的产出反应函数

在均衡状态下, 根据(5)和(6)式有:

在双寡头市场中,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即 可见,只有当交易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或者说,交易效率高于某一临界值时,产业内贸易才会发生。当交易成本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公司内贸易将会发生。跨国公司的边际成本影响着交易效率,或者说,公司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跨国公司拥有边际成本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的情形下,由(7)式有,

。于是,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影响可总结为命题1。

命题1: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各国所生产的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随着替代弹性的增强(产品种类数的增加),产业内贸易规模下降;随着交易成本的上升(φ值变小),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下降。当交易成本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公司内贸易形成。

一个产业的产品种类数增加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从而使公司内贸易产生。但公司内贸易规模的边界又是如何决定的呢?鞠建东模型研究了有差别产品市场中的企业增值行为,其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分析生产多产品的规模较大厂商的行为。我们将鞠建东模型中的多产品公司理解为跨国公司,将他的分析应用到公司内贸易规模决定的分析中。

根据鞠建东模型,我们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m为某一行业生产多产品的厂商(跨国公司)数目,该数目愈小说明公司内分工与贸易的规模愈大:n为代表性跨国公司i所生产的差异产品种类数, 为代表性消费者对跨国公司f所生产的第j种差异产品的消费量; 为跨国公司与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 为跨国公司内部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产品种类数愈多, 值愈大。

在对称性假设下, 为跨国公司i所生产的代表性差异产品的价格,于是,跨国公司i的产品价格指数为:

整个行业的价格指数为:

代表性消费者在跨国公司i的产品上的支出水平为 根据鞠建东模型,跨国公司i所生产的第j种差异产品的需求函数可写为:

跨国公司i的利润函数为:

其中,c为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f为单位交易成本。

鞠建东模型通过(12)式的最优一阶条件得出了 的值,在对称性假设下,该值可简化为:

将(11)式代入(12)式,在对称性均衡中,由跨国公司i利润函数的最优一阶条件可得到某一行业跨国公司的数目,即:

根据(9)式、对称性条件下的(10)式以及(13)式,(14)式可简化为:

由(15)式可知,m是关于fθ的函数,于是有:

由(16)式可知,当交易成本上升时,公司内贸

易规模扩大,这对命题l的结论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意味着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数增加,而后者又意味着跨国公司与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下降。跨国公司和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的下降使得同一行业中的公司数目增加,公司内分工与贸易的规模下降。因为,跨国公司和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的下降使得市场上产品的兼容性下降,价格竞争性弱,厂商数目增加。因此,某一产业中跨国公司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在促进公司内贸易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促使公司内贸易规模的下降.从而使公司内分工与贸易的规模存在着边界。这样,我们可总结出命题2。

命题2: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伴随着跨国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下降,这将使公司内贸易规模下降。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总是并存的。

二、讨论:交易效率、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

降低交易成本是公司内贸易发展的内在原因。为了使各产品生产过程都能达到各自的有效规模,需要将不同的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分离和跨国安排,以此实现成本的节约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公司内贸易不仅能形成规模经济,同时还会形成范围经济。正如冼国明所概括的“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替代国际市场.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制造出企业内部国际分工与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节约或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Dunning对公司内部水平国际分工进行了强调:公司内贸易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了跨国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效率。Anderson和Gatignon则强调跨国公司内部垂直国际分工的界限和范围取决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在交易效率高的中间产品市场上,跨国公司利用市场来取得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扩大;在交易效率低的中间产品市场上,跨国公司进行垂直一体化,公司内贸易规模扩大。显然,公司内分工与贸易的规模边界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

在公司内贸易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在资产专用性方面的沉没资产是其优势来源的重要体现。蒋殿春指出,“海外沉没资产影响着其生产函数.由此影响它本身和竞争对手的竞争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海外沉没资产使得公司内贸易的边际成本低于产业内贸易。除此之外,公司内贸易的成本优势还体现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以及绝对成本优势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根据Geroski et a1的阐述,这种(动态)比较优势主要有三种类型:产品差异优势、绝对成本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强调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惯性使得进入者在市场渗透时要支付“转换成本”,对某一品牌进行优先投资的跨国公司就因此获得了比较优势。跨国公司拥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往往是来自于它拥有某种特殊资产,构成绝对成本优势的往往是稀缺要素的机会成本。公司内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体现为跨国公司海外生产规模扩张抬高了进入壁垒,另一方面体现为规模经济可以挤出现有企业。

除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外,公司内贸易还具有策略优势。跨国公司海外沉没资产对形成某种“可信性威胁”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蒋殿春强调的,“真正的行业进入壁垒是……使潜在竞争者处于策略劣势,市场内的沉没资产与规模经济因素相联系,可以使现有厂商具有竞争策略的优势而将潜在对手挡在竞争之外”。策略实际上是种投资,其目的是影响竞争对手选择行为。公司内贸易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过剩生产能力、掠夺性定价和研发创新等方面,其中,研发创新优势处于核心地位。

三、差异产品、创新行为与公司内贸易规模

CaVes将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规模上的优势归因于跨国公司相对于单国公司能更准确地预测到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Dunning认为跨国公司形成的关键在于它具有技术创新优势;蒋殿春则强调因新技术研发产品在公司内部转移成本较小(即具有内部化效应),因而跨国公司在研发投资规模和效率上具有优势。我们借鉴d’Aspremont和Jacquemin(AJ模型)模型,将其应用于研发竞争和研发溢出对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规模的决定问题上,以此进一步论证命题2。

我们假设:当不存在研发投资时,跨国公司1和2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分别为 和 ;当发生研发投资时,新技术的形成对厂商的作用体现于成本节约上,跨国公司1和2的成本节约额分别为 和 ;它们在存在研发投资和研发溢出时的边际成本分别为

其中,为跨国公司2对跨国公司1的研发溢出参数,即跨国公司2研发所形成的新技术使跨国公司1单位成本降低的程度; 为跨国公司1对跨国公司2的研发溢出参数,即跨国公司1的研发所形成的新技术使跨国公司2单位成本降低的程度。研发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产出博弈中获取优势,每个跨国公司都选择产出以使自身收益最大化。

当跨国公司1和2的产出水平分别为 时,根据(1)和(2)式,跨国公司l和2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于是,跨国公司1和2的收益函数分别为:

(17)和(18)式的最优一阶条件就定义了产品市场的反应函数,即:

类似于AJ模型,在Coumot竞争状态下,均衡产量为:

将(21)、(22)式分别代人(17)和(18)式,则:

(23)和(24)式的最大化一阶条件就分别定义了跨国公司1和2研发投资的最优反应函数,即:

将(26)式代入(25)式,可得:

根据(27)式有;

当跨国公司1的规模扩大时,其内部化效应越强( 的值变小)。由(28)式可见,跨国公司1的内部化效应是否促进其研发规模的扩大,要取决于其他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1的研发溢出程度。当其他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1的研发溢出程度高时,跨国公司1内部化效应的增强将促使其研发规模扩大;当其他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1的研发溢出程度低时,跨国公司1内部化效应的增强将促使其研发规模缩小。实际上,其他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1的研发溢出程度高与低分别意味着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大与小,因为溢出效应要通过贸易渠道发生:或者分别意味着跨国公司之间产品替代弹性的强与弱。跨国公司之间的研发溢出程度高说明同一产业内的产品竞争性强,这将促使(代表性)跨国公司1加强研发:跨国公司之间的研发溢出程度低说明同一产业内的产品竞争性弱,(代表性)跨国公司1的内部化效应增强使其研发动力不强。于是我们可总结出命题3。

命题3:当产业内贸易规模扩大或者说其他公司对代表性跨国公司的研发溢出程度高时,跨国公司内部化效应的增强促使其研发投资规模扩大: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公司内贸易的产品种类数增加,公司内产品种类数增加使得代表性跨国公司与其他公司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的下降,其他公司对代表性跨国公司的研发溢出程度减弱,这将使得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规模下降,公司内贸易规模存在着边界。

根据命题3.跨国公司研发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得公司内贸易的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产品种类数的增加使跨国公司之间产品替代弹性下降,进而限制着公司内贸易的规模。命题3关于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规模的阐述与命题2在逻辑上遥相呼应,命题3解释了命题2形成的原因。

四、结论

当交易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或者说,交易效率高于某一临界值时,产业内贸易才会发生。当交易成本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公司内贸易规模扩大。一个产业产品种类数增加将会引起交易成本上升,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就是源于这种交易成本的节约。当公司内贸易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数增加时,跨国公司产品与同一产业内的其他公司产品的替代弹性下降,这将使公司内贸易规模下降。产品种类数的增加与交易成本上升的两难使公司内贸易规模扩张,但跨国公司内产品种类数增加又制约着公司内贸易的规模。当产业内贸易规模扩大或者说其他公司对代表性跨国公司的研发溢出程度高时,跨国公司内部化效应的增强促使其研发投资规模扩大;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公司内贸易的产品种类数增加,这种增加使得代表性跨国公司与其他公司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下降,其他公司对代表性跨国公司的研发溢出程度减弱,这将使得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规模下降,进而使公司内贸易规模下降。

从长期来看,市场范围扩大和交易效率上升都能折衷产品种类数增加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但市场范围扩大引起交易成本增加的矛盾需要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解决。公司内贸易就是在折衷这种两难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司内贸易的成本优势不仅体现在海外沉没资产上,而且还体现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以及绝对成本优势所形成的进人壁垒上;同时,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成本优势还使公司内贸易具有策略优势。

(殷德生电子邮箱:ydsecn@126.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