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趣味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字词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文言字词枯燥乏味,教师在讲授时,也多要求学生背记,但是,如果将文言字词的讲解放在生命课堂的理念之下,采用追本溯源的方法,挖掘出文言字词本身蕴藏着的生命力,则许多看似枯燥的文言词语其实有着很大的趣味性。
1.文言字词里有趣味
首先,汉字自身的构造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刑”字,小篆“刑”字的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拿着刀,守护井。因为来井边取水的人很多,往往因争水落井。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建立了秩序。“刑”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解决抢水纷争。从这个字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的生活。由“刑”的本意往后推,就可得出它的“治罪、刑罚、杀割”等引申义。一个多义词的各种义项彼此相关联又有趣味,学生可以在对古代特殊文化现象的了解中,有机地掌握词的各项含义,而不用死记硬背。如此追本溯源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得事半功倍。利用《说文解字》,适当予以联想,文言字词的学习就可以走出枯燥的窘境。
其次,从后人用汉字表意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出汉字更丰富的情趣。例如,“环”与“玦”两个字,因与“还”和“绝”谐音,“环”和“玦”便又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荀子·大略》说:“绝人以玦,反绝为环。”故而,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范增几次用所佩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讲清楚这点,学生就会对这一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并可在其他文言作品中作相应的延伸。
其实,从单纯的文言词语中,还可以读出汉文化的其他许多方面。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礼制文化,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2.词语背后有故事
首先,一些文言词语的产生源于某些故事。例如,“足下”一词,源于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相传,晋公子重耳出逃时,曾数日未进水米,当此危难之时,随从介之推割肉相献,让重耳度过危机,重耳即位后,为报其恩,欲重赏介之推,而介之推隐居山林,不肯下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下山,结果,介之推被烧死也未下山,晋文公十分痛悔,用介之推临死前所抱的那棵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对着木屐叹道:“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有敬称之意。其它如“谢家”、“鸡肋”、“秦晋”、“连理”、“问鼎”等词,都源于相应的典故。
其次,一些文言词语因与某些历史故事相关,从而增加了文化内涵。例如“梨园”一词,本来仅仅指果木园圃,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将他的梨园用作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梨园后来成了戏曲班社的代称,“梨园弟子”则为戏曲艺人的代称。又如:“逐鹿”一词,本来仅仅指追逐麋鹿,因《汉书·蒯通传》有记载:“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就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这些初看令人费解的词语,实际上蕴含了趣味性很强的典故,授课时予以适当的讲解,学生会感到颇为有趣的。
3.成语是个文言知识宝库
成语是文言文的活化石,它融合了文言字词句法等多项知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文言字词句法以及古典文化等多项知识。
从成语中可以学习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可以学习词类活用现象:例如“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解释为:“在风中,在露天里”,属于典型的名词活用作状语;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的“赤”和“黑”,本为名词,在成语中解释为:“染成红色,变成黑色”,用成了动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本为形容词,意为“坚固的”、“锋利的”,这里却用成了名词,表示“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息事宁人”中的“息”和“宁”,意为“使平息”和“使安宁”,是使动用法。二可以学习一词多义现象:如“被发文身”与“被山带河”两个成语中都有“被”字,但两个“被”字都作“披”讲,前者解释为“披散”,后者解释为“靠近”;又如:“胜不骄,败不馁”、“胜残去杀”和“胜读十年书”三个成语中,都包含了“胜”字,分别解释为:“胜利”、“制服”和“超过”。三可以学习虚词的用法:如“难乎其难”中的“乎”,让我们学到“乎”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于”表示“比”之意的用法;又如“晓以大义”的“以”字,作“用”解,介词,“用大道理使人明白”。而“以强凌弱”中的“以”字,则表示“凭借”的意思。再如“学而不厌”中的“而”,作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莞尔而笑”中的“而”则表修饰关系。
从成语中可以学习文言句法知识。“唯利是图”的意思是只贪图利益,“利”作为宾语,放在了谓语“图”的前面,是一个以“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晓以大义”的现代汉语语序,应该为“以大义晓”,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贻笑大方”意思是“被行家所耻笑”,是一个被动句。
从成语中还可以学习到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是大量的成语都蕴含了相应的典故,这些典故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世界。众多的成语典故丛书,足以说明这一点。下面,择其一二举例说明。“九鼎大吕”比喻非常贵重的东西,也比喻力量大,这个成语蕴含的典故是:相传大禹曾铸有象征九州的九个大鼎,夏、商、周一直作为国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则产生于楚汉之争中鸿门宴的故事。而“流觞曲水”则源自王羲之的兰亭盛会。“脱颖而出”则与毛遂自荐的典故关联。二是大量的成语直接关联到各类文化现象。例如:“九儒十丐”表现了元朝读书人的地位境况,元朝统治者将人分为十等,读书人被列为九等,仅在居于末尾的乞丐之上。而“九五之尊”则涉及到《易经》文化,九:《周易》中阳爻的代称,五: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位,《周易·乾》“九五”为“飞龙在天”的征兆。所以后来用“九五”比喻帝王。“孤家寡人”多用于帝王自称,谦逊中透着帝王情感上的一丝悲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知识的同时,更折射出古代某些帝王的昏庸。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中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字词,如果将他们放在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每个字词都会变得鲜活起来,展现出它们自身的生命和趣味,用好它们,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当可趣味十足。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