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年2月~2010年3月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的的肝功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选取符合标准的对象共152例,其中57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37.5%;在57例肝损伤患者中,51例(88.9%)发生于90天内;38例患者表现出肝炎的典型表现(66.7%),19例患者未见明显症状(33.3%),单纯肝功能异常。经治疗,52例(91.2%)患者痊愈或好转,5例(8.8%)患者未愈。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导损伤的发生率比较高,应该对其注意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调查分析

结核病的治疗要求化疗应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使用是目前常用的有效化疗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都是通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的,存在一定的肝毒性,三药联合使用时肝脏毒副作用相加,更加重了肝脏负担,肝毒性是导致肺结核患者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我院2007年2月~2010年3月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57例患者进行观察,旨为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纳入标准:2007年2月~2010年3月在我所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患者。①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1]②使用治疗方案:初治方案2HRZS(E)/4HR;复治方案:2HRZES/6HRE,间歇或每日疗法;或由H,R,Z,S,E,阿米卡星组成其他相应演变的治疗方案,但至少应含H、R、Z这3种药物。③在抗结核治疗前和抗结核治疗后至少在第五、第六和第七个月进行过一次肝功能复查。

1.2剔除标准:(1)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异常;(2)依从性差(服药率

1.3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使用正常剂量药物过程中,出现:(1)连续两次检测ALT>1×ULN(正常值上限40U・L-1),或和TBIL>1×ULN(正常值上限20.5μmol・L-1);(2)或单次检测ALT>2×ULN或TBIL>2×ULN,符合上述两项之一的即可定义为药物性肝损害。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结核患者175例,剔除服药依从性差的12人,因肝损伤以外原因中断治疗的11人,符合本次调查的患者为15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54例。年龄14~78岁,平均37.5±15.8岁。初治结核病130例(85.3%),复治22例(14.7%),其中肺结核91例,结核性胸膜炎57例,肺外结核4例。

1.4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分型标准:参照Turktas分型标准[2],分为肝细胞损伤型(A):ALT≥2×ULN或R≥5(R=ALT超过正常值上限倍数/ALP超过正常值上限倍数);胆汁淤积型(B):ALP≥2×ULN(正常值上限140U・L-1)或R≤2;混合型(C):ALT和ALP均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或R值在2~5之间。

1.5肝损伤程度分级轻度肝损害:ALT2~5×ULN;总胆红素(TBIL)正常;中度肝损害:ALT5~10×ULN或ALT5×ULN,TBIL>5×ULN。

1.6肝损伤的预后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AST及AL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④死亡。

1.7统计分析用SPSS1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

2.11152例患者中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57例,发生率为37.5%。患者的实验室生化检验指标均出现异常,其中29例ALT升高(80.1%),平均值为107.3±22.9,30例AST升高(53.2%),平均值为112.3±25.2;36例ALP升高(62.6%),平均值为137.5±45.8;18例TBIL升高(32.2%),平均值为46.1±17.8。其中肝细胞损害型23例,占40.4%;胆汁淤积型8例,占14.6%;混合型26例占45.0%

2.12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57例中,男性发生率为39.5%,女性为33.3%,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者发生率为42.1%,年龄14~60岁者发生率为37.3%,虽然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肝损伤程度均较重(3例中度损伤,2例重度损伤)。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发生肝损伤的情况

2.2用药与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关系5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用药5~90d内发生肝损伤51例,占88.9%;用90d,6例,占11.1%。结果见表2。

表2用药与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关系

2.3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临床表现57例患者中,38例患者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66.7%),如纳差、乏力、厌油33例(57.3%);恶心、呕吐6例(占10.5%);黄疸2例(4.1%)。19例患者则全无症状(33.3%),只在作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

2.4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后采取的治疗与预后本次调查,轻度肝损害40例,中度肝损害15例,重度肝损害2例;轻者未停用抗结核药物,给予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硫普罗宁或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治疗,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中度或严重患者停用RFT、PZA或全部停用抗结核药物,予以保肝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经治疗,57例患者治愈45例,好转7例,未愈5例(60岁者3例),有效率为91.2%。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7.5%,高于国内外类似研究[3,4],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的肝损伤诊断标准的范围增宽有关。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些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纳差、乏力、厌油,恶心、呕吐,黄疸等;但患者也可全无症状,只在作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发生的严重性之间尚无确切的关系[5],因此即使轻度的肝功能异常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便于早期发现药物的肝毒性,应注意监测肝功能,最初2个月强化期每周复查1次肝肾功能,维持期每2周或4周复查1次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

[2] Turktas H, Unsal M, Tulek N ,et al. Hepatotoxicity of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rifampicin, isoniazidand and pyrazinamide) or Viral hepatitis[J]. Tuber Lung Dis ,1994 ,75 :58-60.

[3]夏,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19-423.

[4]肖清华,邓泽珍,刘建湘,等.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12):760-761.

[5] Huang YS, Chern HD, SuWJ, et al. Polymorphism of the N-acetyl-transferase-gene as a suscep tibility risk factor for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 Hepatology, 2002, 35 (4) : 88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