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放学习的典范――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放学习的典范――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的起源、理念和特色,重点分析其共建共享机制、评价机制以及互动机制,进而为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OpenLearn;共建共享;互动;国家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10―05

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参与开放式课程联盟的大学,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型大学。自2006年10月英国开放大学正式推出OpenLearn平台以来,OpenLearn便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提供了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短的几年内,该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数量不断攀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据OpenLearn公布的年度手册显示,2007年有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80万学习者访问了OpenLearn,有722次基于FlashMeeting的视频会议预定,有9938名用户正在通过MSG进行交流[1]。自2010年起,OpenLearn甚至为学习者提供了交互式的内容,包括专家博客和游戏等。

一 OpenLearn的起源与理念

1 OpenLearn的起源

2006年3月10日,英国开放大学宣布投入565万英镑(计990万美元,其中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捐助445万美元)启动开放内容创新项目(Open Content Initiative,简称OCI)。该项目通过互联网共享英国开放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项目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准备阶段、资源提供和项目评估阶段以及全面导入和综合应用阶段;并建立了两个网站,其中一个主要面向学习者,另外一个主要面向课程创作者或者教育机构[2]。基于该项目背景,英国开放大学于2006年10月25日正式了OpenLearn平台(openlearn.open.ac.uk),标志着开放内容创新项目正式启动。在网站向公众推出之际,取名面临问题,最终,由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公开遴选,采用了OpenLearn这个名称[3]。

2 OpenLearn的理念

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可以简称为“四个开放”:学习对象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教育观念开放。作为OCI项目的一部分,OpenLearn的工作重点也是围绕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来开展的,其理念是开放获取和知识共享。通过OpenLearn平台,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获取英国开放大学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对资源进行重组并与他人共享。

二 OpenLearn的特色

1 学习环境

OpenLearn平台提供了两个学习环境,即学习空间(LearningSpace)和实验空间(LabSpace)。学习空间主要面向学习者,提供了英国开放大学学术课程团队开发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实验空间主要面向教育工作者,提倡资源共享以及重复利用的理念,任何用户都可以创建新的学习单元,添加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活动;还可以对已有资源进行重组。相对学习空间而言,实验空间包涵的学习资源较为零散,缺乏结构化。

2 学习对象

OpenLearn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其学习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和组织机构[4]。教育工作者可以从OpenLearn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向其他教育工作者寻求帮助;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OpenLearn丰富的学习活动来体验学习,还可以通过学习社区来开展社会性学习;研究者可以对OpenLearn平台上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料,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组织机构也可以通过OpenLearn开展协作。

3 学习资源

学习对象的多样化是学习资源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OpenLearn平台上涵盖了教育、法律、科学、心理、健康、工商管理、语言等15个学科的学习资源,仅学习空间就提供了500多门课程6000多小时的学习素材[5]。此外,每门课程还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4 学习工具

相对其他开放学习平台而言,OpenLearn不仅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资源,还开发出一系列简易实用的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更加灵活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深化理解,进而真正掌握知识。

(1) 思维导图工具

Compendium是OpenLearn提供的第一款离线思维导图软件,知识节点之间可以建立关联,相关资源也可以与知识节点进行链接,从而形成知识地图。Cohere是继Compendium之后推出的第二款思维导图工具,它是在线工具,功能比Compendium更加完善,能够自动生成导图;还可以将用户、用户的观点与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的学习者进行关联,或者围绕某一主题将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关联。

(2) 学习日志

该工具为学习者开拓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者可以通过撰写学习日志,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反思;也可为学习日志贴上标签,便于其他用户快速获取日志的主要内容。

(3) 学习社区

OpenLearn平台上提供的学习社区主要包括学习论坛和学习俱乐部。每个学习单元都有相应的论坛,学习者可以发起新话题,也可以参与讨论,或对其他人的帖子进行回复。相对论坛而言,学习俱乐部既支持异步交流,也支持同步交流,学习者不仅可以发起讨论,还可通过视频会议工具组织在线活动。

(4) 视频会议工具

FlashMeeting(FM)是一款视频会议工具,可用于创建社区,并举行各种活动,如虚拟课堂、网络广播(如课堂实录等)以及视频会议,最多允许25位用户同时参与同一会议。注册用户通过简单的程序便可预定会议;在视频会议过程中,会议参与者可以举手、排队等待发言。此外,FM还提供了文本聊天、投票、发送表情以及白板功能;也能够将会议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通过标识来记录每位参与者各个时段的发言情况,供教育工作者或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交互情况进行后期的分析。

(5) 播客工具

Flashvlog是一款创建实时视频日志(播客)的工具,集记录、编辑、描述、设计、显示和功能于一体。用户可以通过视频设备捕捉视频,记录个人的视频日志;并通过FlashVlog提供的编辑器将已录制的FlashVlog剪辑为若干片段,对其重新排序、重命名或者删除;此外,还可通过skinChoice编辑器自定义外观,或者设置FlashVlog的权限。

每个学习工具附有相应的使用指南,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技巧。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支持服务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

此外,OpenLearn十分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问题。首先,课程分为入门、中级、高级和研究生四个等级,赋予学习者极大的灵活性和自,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其次,OpenLearn为每个学习者设置了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自定义学习空间,如编辑功能模块或者添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单元等。个人学习空间还会自动记录学习者以往的学习经历,包括学过的学习单元、已的学习日志等等。个人学习档案袋既可作为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的依据,也可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借鉴。

三 OpenLean的机制分析

1 共建共享机制

(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协议)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也是一种创作的授权方式。最初,OpenLearn学术课程团队开发出来的高质量学习资源仅供英国开放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2006年10月,英国开放大学得到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的资助,采用了CC协议,将课程资源免费对外开放,任何用户都可以共享并利用已有资源,但必须注明出处,也不能用于商业用途。

(2) 资源的共建共享

OpenLearn自始至终都贯彻着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实验空间上尤其显著。首先,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创建新的学习单元,作为该主题的第一个版本,并共享到实验空间上,其他用户可以对其进行重复利用或者重新组合,并将重组后的学习单元进行共享,作为该学习单元的第二个版本。随着共同编辑的用户人数不断攀升,该学习单元的版本数量也将越来越多。

其次,实验空间中的学习资源更多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反思等。除了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外,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将个人观点、笔记以及相关资源上传到实验空间,作为学习单元的辅助资料。这些零散化的学习资源是众多学习者集体的智慧,在实验空间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逐渐形成了巨大的资源库。学习资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学习者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问题,也使其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

此外,OpenLearn开发的两款思维导图工具既有助于个人学习反思,也可促进学习者对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首先,任何学习者都能通过知识地图生动形象地呈现自己的观点,也可共享自己的学习路径。作为知识地图,这两款工具既能够将知识与知识进行关联,也能够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习者进行关联,从而构建出某一学习主题的知识地图及其相关的用户地图。这样,用户便可以按图索骥检索到其它学习者的观点、学习路径以及个人信息等。其次,任何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这两款工具开展协同编辑。用户可以离线编辑他人共享的知识地图;也可以在线直接编辑他人共享的地图。随着协同编辑的人数不断增加,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地图将日趋完善。

2 资源的评价机制

OpenLearn 在学习空间上共享的课程资源是基于英国开放大学经典的课程建设模式,从课程组开发到提供给使用者是一个严格的、基于质量保证的过程,主要流程包括学术课程团队的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开发测试、内容编辑与制作以及审核等环节[6]。

相对学习空间而言,实验空间更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协作,鼓励学习者对资源进行共建与共享,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将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课程资源上传上来。学术课程团队对学习者提供的资源不做任何评价,也没有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

这种资源评价机制既保证了课程资源的质量,也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另外,无论是学习空间还是实验空间,都涵盖了用户评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满意度做出星级评定(Rating),最佳等级为“五星级”。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是基于学习者对课程的主观评价,系统通过收集学习者的反馈,将自动计算出平均星级,并在课程简介中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快速了解课程的整体质量以及其它学习者的满意程度,并决定是否定制课程。

3 互动机制

作为虚拟学习平台,OpenLearn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实用的交互工具。无论是同步交流还是异步交流,学习者都能够借助这些学习工具开展高效而深入的学习。这些工具既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也丰富了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的内容,以下分别从互动方式和互动内容来分析OpenLearn平台的互动机制。

(1) 互动的方式

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是OpenLearn的特色之一,不仅可以为学习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便捷的渠道,也有利于创设交流互动的氛围,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热情。为满足远程学习者的需求,OpenLearn开发出了基于文本、基于视频以及基于图形的互动方式。这三种互动方式优势互补,便于不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互动方式。

基于文本的互动是虚拟学习社区中最为常见的互动方式。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文本进行自我反思,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基于文本的深度互动。OpenLearn平台彰显了文本互动的特色,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文本互动渠道,主要体现在学习日志、学习社区和实时文本聊天这几大功能。首先,学习日志有助于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深度的互动,通过相互间的思想碰撞,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进而提升学习的质量。其次,学习社区进一步为学生者创设了交流互动的群体氛围,便于社区成员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第三,实时文本聊天功能弥补了异步交流的不足,便于更多学习者开展实时的交流,例如,在FM视频会议系统中,每次仅允许一名用户发言,为了其他用户在会议过程中能够随时发言,系统还提供了实时文本交流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发言的积极性。

为了突破单一的文本互动方式,克服文本互动为学习者带来的距离感,OpenLearn平台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视频的互动方式,包括播客工具和视频会议工具。播客工具便于学习者实时个人的视频日志,直接发表个人观点,极大地避免了生涩或含糊的文本语言所造成的意思传达不到位;其他学习者同样可以通过播客予以回复,围绕某一观点进行切磋。相对播客工具的异步交流而言,视频会议工具则实现了更多用户的同步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激情,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不仅如此,OpenLearn还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开拓创新,形成了基于图形的互动方式,这是OpenLearn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其它虚拟学习社区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为知识地图的共建与共享。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知识地图使自己的学习路径可视化,在画出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可以将相关的资源链接进来,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共建共享便是知识地图的互动形式,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已有知识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画出新的思维导图,或者直接在已有思维导图上进行修改并重新上传,继而实现知识地图的共建与共享。这种基于图形的互动方式促进了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也拓展了学习者的思维宽度。

(2) 互动的内容

柴少明和李克东(2010)从对话的视角,构建了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框架。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主要进行三个维度的对话,即社会性对话、认知性对话和反思性对话。在OpenLearn平台上,学习者的互动内容与这种分类有某方面的共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自我表露型的互动、情感交流型的互动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其中,前两者为社会性对话,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为认知性对话。

自我表露型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包括个人信息和学习经历等。例如,在OpenLearn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利用播客或视频会议工具向其他学习者做自我介绍,或者发表个人观点;其他学习者则可通过同样的方式予以回应。这种基于视频的方式直观快捷地实现了自我表露的目的,使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友好的关系,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情感交流型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相互间的问候或赞美等。哈克曼和沃克研究了电视会议中有效交互对社会性存在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发现微笑、表扬、使用幽默、鼓励反馈等社会,可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有助于拉近学习者的心理距离[7]。FM视频会议系统在这一点上尤为显著,任何会议参与者都可以发送表情,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拉近远程学习者的心理距离,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这种情感交流型的互动还增强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增进了凝聚力与归属感。

此外,OpenLearn还培养了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归纳与问题解决技能。学习者使用Compendium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知识建构,围绕某个问题,将概念、观点、论据、网址和文件等多种资源用图标和连线进行关联,将知识和思维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其他学习者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修改,绘制出思维导图的最终版本,继而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四 OpenLearn对我国精品课程的启示

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例如: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化、共建共享意识薄弱、资源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英国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典范,其“开放内容创新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OpenLearn平台的推出,也为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性的启示。

1 多样化的学习工具

相对其他开放教育平台来说,OpenLearn不仅提供了大规模的基于质量保证的优质学习资源,还开发了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学习工具。这些学习工具的开发是其独具匠心之处,旨在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学习工具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进行选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了视野,也促使其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除了为学生提供经过筛选的优质学习资源外,还应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其提供辅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协作学习,进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2 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更新

随着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共建共享逐渐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之一,然而,共建共享的步伐仍旧较为缓慢。路秋丽等人(20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资源建设标准、应用情况等九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方式是“自己设计,自己开发”,尽管也有少数精品课程是由其他人进行开发,但课程的设计者仍为教师。这种课程建设方式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主,课程内容汇集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精华,但是,独立设计可能导致课程的重复建设,更可能导致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局限性。此外,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进行了一次性开发,不再对资源进行后期的更新,以致资源过时,满足不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相对于国家精品课程而言,OpenLearn在资源建设与维护方面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它采用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既包括英国开放大学学术课程团队开发的结构化课程资源,也包括世界上任何远程学习者开发并共享的学习资源。每一位学习者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生成和传播知识,开放共享的种子在网络时代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更多地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资源的数量,同时也加快了资源的更新速度,使得资源库更具活力,更符合当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提出“资源共建,成果共用”的基础上,我国精品课程仍需加速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由教育部门主管和推动,教师和学习者自愿参与,在加以鼓励的同时更要付诸于实践。

3 弹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之一,既包括教学评价,也包括课程资源的评价。我国精品课程主要侧重于教学评价,普遍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资源评价则主要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开展。这种评价方式保证了课程资源的高质量水平,使得课程资源更具科学性与教育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资源的建设标准,限制了资源的共享与再生,进而阻碍了资源建设的速度。

openlearn采用了弹性的评价机制,学术课程团队开发并上传到学习空间上的课程资源是通过严格的流程进行审核的,而实验空间中的资源建设并不遵循任何评价标准,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将零散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共享。这种弹性评价机制将严格和宽松的资源审核标准相结合,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放宽了资源建设的标准,从而为资源的多样性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国家精品课程仍需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评价机制弹性化,为教学评价和资源评价创造发展空间,增添评价的灵活性,才能真正满足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姜海标.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特点分析[J].教育信息化研究简报, 2008, (7):1-4.

[2] 王龙.英国开放大学启动实施开放内容创新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 2006:77.

[3] 与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内容创新项目”负责人Patrick McAndrew的邮件往来.

[4] 李玲静. OpenLearn: 一个可持续的开放学习系统[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4):77-80.

[5] 祝智庭,余平.OER典型项目的剖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0):68-74.

[6] 王龙. 发展、应用、合作和可持续性-2008年开放教育国际会议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5-10.

[7] Hackman, M. Z. and Walker, K. B.. 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televised classroom: The effects of system design and teacher immediacy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90,(39):196-206.

[8] 路秋丽,孙华,田雨,谢怡,魏顺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49-54.

[9]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9):72-76.

[10] 柴少明,李克东.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0,(4): 19-26.

[11] 祝智庭,余平.OER典型项目的剖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0): 68-74.

[12] 苏丹,穆肃.英国开放大学远程学习工具的应用分析和建议[J].远程教育杂志, 2007, (6):32-36.

[13]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3-28.

[14] 杨素娟.网络教育课程论坛的社会性存在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57-61.

[15] 罗琳霞,丁新.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4): 109-112.

[16] Hawkridge, D., Armellini, A., Nikoi, S., Rowlett, T. and Witthaus, G. Curriculu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and beyond[J]. J Comput High Educ, 2010,(22):162-176.

[17] OpenLearn. Researching open content i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OpenLearn 2007 Conference, 30-31 October 2007, OpenUniversity, MiltonKeynes, UK.

[18] McAndrew, P., Santos, A., Lane, A., Godwin, S., Okada, A., Wilson, T., Connolly, T., Ferreira, G., Buckingham Shum, S., Bretts, J. and Webb, R.(2009). OpenLearn Research Report 2006 2008. The Open University, Milton Keynes, England.

[19] Downes, S. Places to Go: OpenLearn. Innovate 3(2)[OL].

[20] The OpenLearn Website[EB/OL].

A Model for Open Learning: A Review on OpenLearn of the Open University in UK

SHE Yan-yunZHAN Chun-qing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origin, vision and features of the OpenLearn website.It also analyses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OpenLearn. Thus gives ap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Keywords: OpenLear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teraction;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