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8×=3/4×=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

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只有思维的目的符合个人的欲望或兴趣时,才会产生这种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儿童特点激发思维兴趣。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与极其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有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使他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二是,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思维,通过“跳一跳”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三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每次活动除安排集体探索,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并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以保证学生思维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创新意识。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三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王师傅计划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28个,5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要4小时完成任务,每小时要多加工几个零件?根据题意,学生一般列式为28×5÷4-28=7(个)。也有的同学直接列式为28÷4=7(个),坚持后一种解法的同学认为,把原来每小时要加工的28个零件,平均分配到4小时里面,就是每小时要多加工的零件数。

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如,一位老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2=2×2,而4+4不等于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只要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指导下都具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