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构建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构建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往奥运会比赛场馆后续利用的得失分析,结合青岛奥帆中心及其周边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场馆建筑本身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场馆内外的公共空间开展多种商业、娱乐活动,从而提出构建奥帆中心地区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规划设想。

关键词:奥帆中心 城市公共空间 场馆赛后利用

引言

2008年青岛奥帆赛的成功举办,为青岛打造中国的“帆船之都”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利用好奥运会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青岛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树立优秀的榜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奥运场馆赛后开发利用镜鉴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功案例

1992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巴塞罗那,共新建15个奥运场馆,翻新了10个场馆,其中很多是临时场馆,由于在建时考虑到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利用率极高。新的海滩和城市景观令巴塞罗那人气飙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胜地。巴塞罗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被称为“巴塞罗那效应”。

1.2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失败案例

作为200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雅典,由于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体育产业需求和周密的场馆规划布局,又忽视了后奥运时期场馆的功能角色定位与转型,造成了每年1亿多欧元的高额养护成本,导致政府不堪重负,炸毁了奥运结束之后就鲜有人问津的奥运棒球场。雅典市民更是需要几代人来偿还举办奥运所欠下的巨额债务。

2 青岛奥帆中心建设工程概况

青岛奥帆中心所在的浮山湾地处青岛市中心城区,香港路、福州路和南京路等青岛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将其环绕,站在基地之内,清晰可见对面的五四广场标志性景观――“五月的风”雕塑。原址是北海船厂,占地面积约45ha (而奥帆赛场馆等的实际用地面积为30ha左右)。整个奥帆中心工程项目包括陆域工程和水域工程两部分[1]。

陆域工程包括: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其功能包括有赛场管理办公区、安保机构办公区、餐厅、码头管理机构、比赛管理中心、贵宾接待(VIP)等;青岛奥运分村,是参赛各国与地区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们住宿、就餐、召开会议的场所;运动员中心(国际区),是运动员、官员和媒体等互相交流的场所。

水域工程包括:主防波堤(观赛平台)、测量大厅码头、奥运纪念墙码头、奥帆观光大桥、护岸改造等水工工程。其中,奥运纪念墙码头、测量大厅码头围合的港区面积约15.5ha,主防波堤与突堤码头围合的港池面积约7.5ha[2]。

3 奥帆中心基于构建多功能城市公共间的角色转换

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公园、娱乐场所、广场以及其他公众所有和管理的室外空间,对应于私人领域的住房和工作场所。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则是相对于单一城市公共空间而言的,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是具有休息,交往,购物,观光,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

奥帆中心作为奥运会比赛场馆历时仅13天,而奥帆中心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城市关注和使用的对象,奥运设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奥运会后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青岛奥帆中心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其作为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将更加得到凸显。

3.1奥帆中心主要场馆的功能转型

3.1.1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赛后成为了中国航海运动学校,其作为一个帆船运动基地,将陆上场馆及水上赛场转变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心,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做出了贡献。

3.1.2新闻媒体中心,已经改建成为国际性的游艇俱乐部。该游艇俱乐部与银海大世界水上中心、小港湾旅游休闲码头共同组成了青岛市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游艇活动中心。

3.1.3青岛奥运村,赛后已经转变为青岛市首家超五星级酒店――海尔洲际酒店,其凭借自身优秀的硬件设施,并结合浮山湾的海上观光、休闲垂钓和海岛度假等旅游项目,成为青岛面向海内外旅游接待的一个新亮点。

4 奥帆中心及其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规划途径

4.1积极拓展奥帆中心的海洋文化内涵

奥帆中心作为青岛的旅游新地标,应大力强化特色海洋旅游文化意识,积极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青岛市着力打造的国际海洋节已经成为青岛著名的节庆品牌,但仍可一步挖掘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内涵,精心策划、组织,将这一盛大节庆品牌做新、做精、做大。具体到奥帆中心内部的文化建设上来,可以通过承办世界级的帆船赛事,举办奥运专题展览,海洋文化主题展览,大型实景海上演出和文化晚会,以及帆船文化符号在建筑和小品上的应用,保留原北海船厂的工业遗存,邀请市民和游客亲身参与海上运动等多种手段,把深邃而富有魅力内涵的海洋文化透过细节传递给造每一个访奥帆中心的人。

4.2提升奥帆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水平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集中展示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形体环境结合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的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人不仅是单独的观察者,而且本身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3],因此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地考虑人的多种需求。奥帆中心由于本身举办大型帆船赛事的功能要求,因而其公共空间具有巨大的尺度,与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中要求的合理的、宜人的尺度似乎有所冲突,这就要求在设计尺度巨大的公共空间时,对每一个细部空间设计都要充分考虑旅游者及市民休息停留的需求。同时,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道路无障碍通道等,以充分体现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人性化特征。

4.3奥帆中心与周边城市共空间的衔接

将奥帆中心现有的公共空间与五四广场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在五四广场南侧修建几个小型游船码头,建立五四广场与奥帆中心的水上联系,使人们能够从陆上和海上不同的角度领略奥帆中心的动态美,进而增进五四广场与奥帆中心在空间上的联系。

奥帆中心与周边商业公共空间的互动,主要依靠地下商业通道,空中连廊和传统步行商业空间三位一体的模式,将周边各大商业网点联为一体,再依托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搭建一个高效而完整的商业网络,与奥帆中心的商业功能实现无缝对接。

4.4提高奥帆中心公共空间利用率

青岛作为北方海港城市,其旅游产业受季节性制约较为明显。夏季为旅游旺季,大量游客短时间内集中造访奥帆中心,而冬季则与夏季热火朝天的景象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奥帆中心应大力发展会展业,组织学生团体参观,邀请专家团体进行考察交流,同时积极整合周边商业资源,通过地下商业街的形式将周边业已形成的商业项目有机的串联起来,在结合现有的奥帆博物馆、国际游艇俱乐部、情人坝酒吧街、海上演艺中心等已经运营的项目,形成围绕奥帆中心的全方位、无缝隙覆盖的商业空间,拉动东部商圈加快发展,吸引岛城市民前来购物消费娱乐,使奥帆中心能够摆脱季节的桎梏,增强奥帆中心在旅游淡季时的活力。

4 结语

青岛奥帆赛的举办在青岛建设国际化城市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奥帆中心场馆的赛后利用已经凸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而继续挖掘奥帆中心作为青岛市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和对外社会文化交往纽带的巨大价值,树立青岛市“奥帆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助力青岛市奥帆商圈的建设,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青岛奥帆赛委员会.青岛奥运行动规划[M];青岛奥帆赛委员会,2003.

[2] 余定勇,李晶,刘华兴.青岛奥运场馆后续功能开发及利用[J]海岸工程,2005,(1):77

[3] 张世正.青岛奥帆赛场馆建设的巨大魅力[J]中外建筑,2007,(12):141-142.

作者简介:

刘海男生于1985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

冯保军男生于1986年 青岛市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