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企业“流创新”到“源创新”看组织创新领导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企业“流创新”到“源创新”看组织创新领导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专家,今天非常荣幸地来到句容茅山这片土地上。作为企业界的一位代表,我今天来与大家分享一点我们对组织创新领导力的理解。概括来讲,我们主要想分析一下世界著名企业衰颓的案例,讨论源创新概念和组织创新缺失的原因,以及创新领导力形成的要素,探讨学校在特定教育生态下的创新价值追求。

源创新与流创新

第一个部分,我们看一组案例。

我们发现,以松下、夏普为代表的日资企业在2011年面临了一个整体的溃败,或者叫衰退。

2011财年,三家日资企业累计亏损超过两百亿美元,以松下、夏普为代表的日资企业直到今日仍然继续处于衰退当中。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富士胶片、柯达胶片,实际上已经在十年前销声匿迹,企业已经消失了。再往前追溯十年,我们的“三转一响”,改革开放以后的熊猫彩电、上海手表、蝴蝶缝纫机等等,也不知去向哪里。

全球电子领域的创新似乎远离了日本,由数码产品引领的变革潮流锐不可当,又以苹果公司为代表——几乎在每个行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衰败的案例。百年企业、基业常青是企业的一个追求,但在事实上却是凤毛麟角。这就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些溃败背后的共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丢失机会是最大的成本。事实上,松下、夏普这样的企业非常重视创新,特别重视技术与流程性创新。这就更加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的企业反而处于这么一个衰退状况?

为了剖析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我们首先提出两个概念:流创新与源创新。流创新的概念,我们一般可以把它理解为流程再造、流程性的改善、流程性的创新,是指持续性地提升改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由此而带来的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是在“红海市场”中,迫于竞争压力而最常见的市场手段。源创新可以理解为突破性的创新,又叫破坏性创新,是指对已有的价值网络进行突破,产生新的价值链条。它是在蓝海市场中迎接新的挑战和市场机遇所常常采取的市场策略。

上午我注意到,李斌主编讲到从内部的突破意味着成长,从外部的突破意味着压力,那么我再讲讲红海与蓝海的概念。我们在市场竞争当中,红海通常意义上就是血液的海洋,是血淋淋拼杀的海洋,激烈竞争,激烈交锋的,并且是以同质化竞争为表征的这么一种竞争形态。那么蓝海竞争呢,它是以差异化、特色和价值为体现的市场竞争,甚至有“在做事当中来欣赏风景”的姿态。

可以这样理解:流创新是量的积累,源创新则是突破性的,组合现有资源产生新的价值观,是质的变化。

显而易见,尽管2011年索尼、夏普等实施了数百项的业务流程的精心改造,在诸多的流程性创新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相比之下苹果公司则产生了iPhone,iPad这样的革命性的源创新产品。在以流创新见长的日本企业中,特别是他们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这样的源创新产品也难以生存,难以被绩效性识别,甚至根本不可能产生。因此,我们认为松下这样的企业衰败的内在原因在于缺乏源创新,或者缺乏破坏性创新,而由此带来竞争优势的丧失。

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的教授M.christensen将破坏性理论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并进入课程体系,进入了美国商学院的案例体系,由此逐渐成为追求卓越的企业一种主导性思维,被定义为最核心的企业家精神。近年来苹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实际上与破坏性这套理论是密切关系的,它的创始人乔布斯说:“你不能只问客户需要什么,然后想办法去满足它,去做出来,因为当你做出来以后,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

创新因何而死

第二个部分,我们来分析创新缺失的原因。

第一种原因我们认为是路径依赖。它的表象是组织体系内部抵制模糊性。因为突破性创新,源创新会带来组织某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可能带来短期绩效的丧失、降低。实质上是受到组织内部绩效考核体制的制约,中规中矩的绩效体系导致执行团队、创新团队创新精神的丢失。

第二种原因在于迷茫观望,参与时机偏晚,错过了把握趋势的最佳启动点,从创新机会来讲这是一个最大的成本损耗。

在企业界,就创新意义来说,企业可以分为四类:一流企业,是引导趋势,以苹果企业为代表;二流企业是追随趋势,即认识到趋势,但是晚了半步,比如手机领域的三星、HTC;三流企业是迷茫于趋势,没有对趋势的观察和判断;四流企业是抵制趋势,但趋势类似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第三个原因是犹豫,没有全力地进行投入,满足于表面的需求和增长,不做三年或五年以上的前瞻性战略判断和分析。正如“大企业病”或者“大集团病”,普遍存在产品线过长,面面俱到,重点模糊,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往往当一个集团,一个单位多个重点并列的时候,就意味着重点丢失、不明确重点。

组织创新与企业家

第三个部分,我们再来分析组织创新与企业家,或者我们可以定位为学校创新与校长。

熊彼特认为,能够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就是企业家。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创造性破坏),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

所以,未必50对50就意味着平衡。80对20,8比2也是一个平衡,是动态的均衡。上午程红兵院长也讲到,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平衡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就领导力的核心,我们认为是推动理念、激励、执行、尊重。享誉全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从四个方面来定义企业家角色:一是通过企业内外各种资源整合配置,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二是创造出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价值;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视变化为常态,寻求变化,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

德鲁克又讲了三点:“什么与企业家精神无关”,我们也可以想象为“什么与校长、教育家无关”。德鲁克认为:一个企业家与企业的规模、性质无关,与你是一个很大的集团,还是一个国有或是私营无关;第二即与企业的所有权无关;第三即与人格特性无关——我们知道,乔布斯实际上也有很大的人格缺陷。

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者,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教育家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德鲁克认为:不懂管理,不能够成为企业家;只懂管理而不具备创新领导力,可能成为者。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要有创新文化。社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组织的文化决定这个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的发展战略决定这个学校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又决定了企业的一整套管理流程、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所以,组织内部的创新文化对创新领导力的推动就变得极其重要。我来自于苏美达集团,我们企业也有一套文化理念就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据我了解,在很多的企业都有很多的鼓励创新的文化基因。

对于创新组织,我们认为需要审视组织架构对于创新活动的匹配程度。因为破坏性创新事实上对新老机制都会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即新创新项目带来的生产关系对既有的也会产生破坏性。那么,为了避免惯性管理和思维方式的阻碍,在企业一般要匹配创新的机构,并赋予它自,创造灵活度,创造灵活性,允许有独立的目标,给出匹配的考评和绩效标准,也避免影响组织内部其他管理者。

我们认为,组织需要具备开阔的外部眼界,具备学习文化、创新文化,洞悉社会、世界和组织发展的动态。所谓世界格局、人类视野,这都是一个优秀组织具备的基因。具备外部视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只能看见我们准备好要看见的东西,创新者是擅于听到看见微弱的信号。

这里我讲四个案例。第一个,我们都知道以色列这个国度,有一本书叫《创业的国度》,描绘的就是创新如何融入以色列儿童的血脉、血液。以色列有非常强的特殊性,甚至江苏南京市政府现在是号召每位干部都要读这本书,来学习以色列的举国创新机制。第二个案例,是全球的一个DI教育创新项目,据我了解有八十余个国家参加了这样一个DI项目,Destination和Imagination,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的一个落地形式,通过动手的操作,世界各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来进行合作学习,目前在中国也开始逐步变得非常地流行。

第三个案例,最素的学校。我们也在观察教育,我以前了解到一个“最素”的学校,一种非常朴素的教育,在美国则有深泉大学,在终南山则有物学院,格物以致知,从自然当中学习,甚至不要老师的学习,取得了非常有突破性的教育成果。甚至在我们的校长村,有推进中的一个小学、高中的实验。这些确实是伟大的“最素”的教育,回归本源的教育。

第四个案例,就是我从事的具体工作,即伊顿校服的变革。我们试图撕开教育的一角,作为观照教育的源创新课题。甚至,我们回答了“刘梦溪之疑”、“白岩松之问”。刘梦溪曾经这样提到关于校服的礼仪——“我在不同场合除了讲国学基本教材以外,还提出中小学学生的校服问题,但是我们的中小学生就那么提着裤子,我讲了六七年都没一个人管,这些说法很多人都同意。但是做起来千难万难,没人去做。”白岩松则说:“我们学生穿的校服大多是运动服,足够便宜,足够方便,但是极其难看,我的一个同事在办公室说他上学的时候,这样的运动服装已经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障碍,甚至成为一种心理阴影,对教育的一种恐惧。”

伊顿校服的源创新则试图回归原点,它区别于传统的仅仅是功能性、价格低、质量差、不环保、关系营销这些角度,它要回到本源,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期待,心理生理特征,对美的、对礼仪的追求来构建学校和学生的形象和礼仪系统。所以我们提出的一个理念是,聆听文化学校的文化主张,关注学校的气质,来度身打造校园里流动的文化名片,而不仅是一套衣服的问题。

所以,伊顿品牌校服才能够引领这个行业,并已经为全国21个省(直辖市),600余所学校设计制作了专属校服;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呈现,成为中国校服变革的领军力量。

返归古典

最后一个部分,是“第三只眼看教育”,就是探讨学校在特定教育生态下的价值追求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的峻急,有识者都有知觉,那么,我们提出的观点也是“反者,道之动”。今天上午有多位专家和学者谈到了返归本源的问题,那么我们试着提出来:回归古典。

“回归古典”的思路,是教育要从普遍的、技术统治所主导的时代观念中解脱出来,只有当教育回归教育,人才可能回归完整的人。

“返归古典”的思路,是教育要使人与生命本身重新连接,回归点是人的生命深处,把握住生命内在的脉动,返归人性、返归内心;“返归古典”思路,是要在峻急的教育生态中,做清醒的超越者,有清醒的估计,而并没有过高的期待,把创新价值追求落地为可操作的现实行为,“去繁就简,返璞归真”。

“回归本源”而有“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创新”的系统创新建设,我们认为这其实正是“源创新”。

以上就是我汇报的题目。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提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