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藏东秘境考察记:第三次深入念青唐古拉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08年开始,一支由珠三角户外爱好者组成的野外探险队,深入东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山区,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他们屡屡翻垭口,穿峡谷,越冰川,目的只有一个:作为先行者,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实地考察合适的线路,为后来的登山者和徒步爱好者提供参考……
在东部的林芝、那曲、昌都地区交界处,念青唐古拉山向东逶迤。其间,隐藏着一座座壮美的雪峰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谷。长期以来,该地区鲜为人知,即使是最详细的地图,也没有对这里留下过记录。
早在2008年夏秋之际,我们就第一次涉足到这里,在工布江达县的巴松措周边地区做过一番考察。从此,我们制定了对该地区可能持续10年甚至更久的考察和登山计划。考察区域也从工布江达县,扩大到附近的嘉黎、比如、边坝和波密等县。
国庆长假前后,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从上次考察的终点——工布江达县朱拉乡崩嘎村开始,翻越措拉山口,进入嘉黎县忠玉乡依嘎村,然后返回离县城不远的巴达村。一路上,我们考察了众多隐秘的山谷和雪峰,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想通过考察和记录,来帮助更多的旅行者走进这个秘境。
一番艰苦的攀爬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高地,看到了卓朗措:湖面平静,微泛涟漪,湖水下泄后,形成一路跌水,在山谷间侵蚀、深切出一道细长的峡谷。
9月27日傍晚,我们在崩嘎村东面的邦木塘牧场上建起了营地。天色已暗,为了深入了解周边的山峰和进山线路,我们紧邻着牧民的木屋和帐篷扎营。因为这里极少有外人进来,牧民们很好奇,热情地接待我们。幸好身着喇嘛服饰的牧民旺扎,年轻时曾在山南边防团当过兵,会讲一些汉语,否则大家只能相对而坐,比划手势了。
旺扎听说我们要前往牧场以东的卓朗措,连忙摆手阻止,说那边根本没有路。但我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说在2005年有两个瑞士人为攀登海拔6550米的秋其波峰而到过那里。旺扎的儿子丹增尼玛也告诉我们,说自己当年就为瑞士人做过背夫,可以带路。看我们态度坚决,旺扎也就同意了。
次日一早,晨雾还萦绕在半山腰,我们便轻装出发。从地图上看,卓朗措与营地的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但我们意识到此行的路途可能很艰险,因此设定了返回时间:到下午两点,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返回。
前行不远,在两山夹峙的一个凹口,一条轰隆作响、水量充沛的瀑布奔腾而下。我们需要先绕上瀑布旁边的山头,才能进入通往卓朗措的河谷。
一段急促的上升之后,我们站在了瀑布一侧的山头上,俯瞰着邦木塘牧场。牧场的南侧,是一座金顶灰墙的寺庙——哈巴贡巴,牧民旺扎算是那里半修行、半居家的喇嘛。休息之后继续向前,一路过溪涧、翻碎石坡、凌绝壁,走着走着,路径就消失了,我们这才明白旺扎说没有路是真的。好在知道要去的方向,一心想目睹卓朗措和秋其波峰的真容,路自然就在脚下延伸。
后半段线路,主要是沿陡峭的石壁、碎石坡和草坡连续上升,没有明显的路径,我们可以自由发挥,但必须格外小心,因为石壁上的落脚点窄小,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可能是由于疲惫的缘故,我在碎石堆和湿滑的路面上趔趄摔倒,好在控制住了身体的平衡,才没酿成大碍。一番艰苦的攀爬后,我们终于来到半山腰的一个稍平的高地上,看到了卓朗措:湖面平静,微泛涟漪,湖水下泄后,形成一路跌水,在山谷间侵蚀、深切出一道细长的峡谷。
秋其波峰的南山脊,有一半露在我们面前。从山脊的形态上看,那里不是攀登的最佳方向:两条绵长的冰川汇合后,夹杂着灰黑的碎石和石屑伸入卓朗措,湖水混入了太多的杂质而显出灰绿的颜色,不太澄净。这样的路况根本不适合于推荐给后来的登山者和徒步爱好者。
伫立在海拔5400米的措拉山口,两侧山谷、峰峦连绵,让人顿感天地洪荒的苍凉,又心生豪气——这一生总要不断追寻这样的高度,来扩展自己的生命宽度。
最初制定的计划,是徒步翻越北面的罗切拉山口,然后去到依嘎村。我们来到邦木塘牧场后,了解到其实附近的罗琼拉山口距离更短,于是改变了计划,决定从此处翻山过去。一夜雨雪过后,山口一片茫茫白雪,掩盖了路迹,我们不得不再次变更计划,联系上巴松措景区,要来一辆四驱越野车,翻越附近娘蒲乡的措拉山口,前往嘉黎县城,再沿易贡藏布上游的哈仁曲和尼都藏布两条河谷,到达依嘎村。
措拉山口是唐蕃古道途经之地。在318国道边的太昭古城向北转入娘蒲乡,沿途多座可见或坍塌或完整的碉楼,河谷的台地和山丘上,建有几座寺庙。道路一侧的山峰顶部,早已风化成了形态各异的嶙峋造型。我们一路打听,然后跟着路边的电线杆走,峰回路转之后,终于在河谷尽头海拔4600多米的山坡上,看见了一个小村:苍茫天地之间散落着30户人家。
砂石路在村口一分为二,其中一条路向上,以“之”字形爬满了山坡。满眼是破碎的岩石山脊和铺陈而下的砾石坡,这种荒凉、沧桑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外星球。虽然这是连接工布江达和嘉黎两县的交通要道,但路况却很糟糕,需要不时下车搬石头、修整路面或推车。隔着一条河沟,对面泛黄的高山草甸上,有一条通行人畜的路迹可以依山而下,想必那就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分支的旧路。
在越野车爬升的途中,我们深感这是一条颇有挑战性的越野自驾和测试线路,非常值得推荐。海拔5400米的山口,是炸山取石后形成的凹口,伫立其上,两侧山谷、峰峦连绵,远处有白雪覆盖,河流蜿蜒,让人顿感天地洪荒的苍凉,但同时又心生豪气——这一生总要不断追寻这样的高度,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
下山之后,遇到一场骤雨,天空由远及近,半边晴朗半边云雨。倏忽之间,波光潋滟的阿扎措就呈现在眼前。此时,雨已停,但白茫茫的水雾还漂浮在湖面。和巴松措一样,这里的湖水也像玉石一般变幻着颜色,阳光渐渐驱散云雾,不知名的水鸟落在湖面上游动。这一刻能享受她的静美的,恐怕也只有我们几人了。我们原本在3年前就计划来这里,以巴松措为起点,以阿扎措为终点进行探索,今天总算如愿以偿。如果再有机会,希望能在湖边露营,与其相伴一夜。
不久,我们抵达了嘉黎县城。这座县城坐落在阿扎措湖尾不远处,于1989年迁址而来,选址似乎暗合传统风水学的说法:背靠一座一百多米高的鱼山,此山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小湖,西面隔着一片沼泽草甸而相望的阿扎措,县城为三湖环绕,群山围聚,若不是偏居在海拔4500米的藏东一隅,肯定早已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