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针灸治疗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针灸治疗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疗效。方法 将本社康中心治疗的4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治疗结束时统计两组疗效,随访12个月对比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80.95%,显著高于对照组38.10%的显效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中医针灸;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15-0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引起的髓核突出,继而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引发疼痛、晕眩、上肢麻木严重的可导致四肢瘫痪,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本院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了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经回访证实不易复发,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资料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于本社康中心接受治疗的4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上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29~59岁,平均39.21±9.37岁;病程为3~28d,平均7.23±4.13d;9例C4~C5突出,10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观察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为28~60岁,平均38.91±8.65岁;病程为2~30d,平均8.13±4.39d;8例C4~C5突出,12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1例患者合并2个椎间盘突出。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本次入选资料中排除脊髓型颈椎疾病并且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滑脱患者,或者伴有明显的椎管狭窄患者;椎间盘的突出物大于椎管前后径的30%,并且伴有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失禁患者;MRI片显示有明显的脊髓变性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物游离在椎管管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依据《神经病学》一书中关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参考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确诊。

1.2.2 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10mg地塞米松与125ml的20%甘露醇混合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3d;前列地尔10μg加入到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10d;将1mg弥可保加入到1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2次/d,连续推注10d。

1.2.3 中医针灸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使患者取俯伏坐位或者侧卧位,施针处皮肤给予常规消毒;主穴取病变颈椎节段处的夹脊穴与其上下相邻的椎体间的夹脊穴,配穴取天柱穴、肩穴、合谷穴、肩外俞穴、曲池穴、风池穴、列缺穴、风府穴、膈俞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外关穴;得气后以泻法施针,留针20分钟,于夹脊穴、曲池穴及膈俞穴加施温炙;1次/d,共治疗5天,5天后以平补平泻法施针,隔日1次,共治疗5次。

1.2.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于治疗前后分别测评,以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以(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计算疼痛改善率[3],以疼痛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以30%

1.2.5 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束时对比两组疗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80.95%,显著高于对照组38.10%的显效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

疗效及复发率统计对比表n(%)

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理论中属痹证等范畴,其病位于督脉,可累及手三阳经、胆经以及膀胱经[4]。因此取穴宜以督脉、胆经、膀胱经、手三阳经为主。病因主要有:年老机体功能衰退、筋骨失养以及肝肾不足;暴力冲击以致筋骨外伤,造成气滞血瘀所致经脉阻痹不畅;久坐少动,肌骨劳损等。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中,若患者神经根或者脊髓受到压迫的症状十分严重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大多数以保守治疗为主。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有药物、牵引、手法推拿、针灸以及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缓解主要症状、止痛、疏通经络,促使病变局部的炎症与水肿消退,促进突出的间盘回纳。

针灸治疗应以局部选穴与经络辨证选穴相结合。大多数患者的突出位于钩椎关节之内侧、后纵向韧带之外侧,此处是颈脊神经根所经过的部位,所以突出的椎间盘主要是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症状主要表现在手少阳三焦经与手足太阳经循行的部位之上并且可与手三阴经相关,因此取穴应取天柱、颈夹脊、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等为主,可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配合以大椎、风府、后溪、列缺、天井、足三里、膈俞等穴。风池、天柱与颈夹脊穴属于局部取穴,具有舒通筋络、驱邪止痛之功效;曲池、合谷与外关穴属于循经取穴,分别属于手阳明经及手少阳经,可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大椎穴为督脉上源,可激发各阳经之经气,收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后溪穴属手太阳经,是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联,经与大椎穴配伍可调理督脉、太阳经气起到温经去寒的作用;风府与风池穴相配伍,可以祛风散结、疏通络脉;有血瘀证者可配以膈俞穴与合谷穴,以收到活血化瘀、疏经止痛之功效。

本次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后,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经12个月随访证实中医针灸治疗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永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6):55-55,58.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594.

[3]陈义良,张小莉,夏建忠,刘学龙.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血瘀型颈椎间盘突出症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3):64-65.

[4]王红斌,赵建安.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93例[J].陕西中医,2009,30(7):88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