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三个家庭支持方面,与赡养人的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关键词:家庭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62-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将长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空巢家庭的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同时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国外研究学者对老年人家庭支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利与协商论(power and bargaining model),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对资源(财产、收入等)的控制增强了其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提供支持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子女对父母丰厚财产的期待会促使其对老年父母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二是互助论(mutual aid model),该理论认为在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广泛的互助与各种非自愿的交换,这种互助与交换涉及很多方面,如照看孩子、做家务及物品与资源的共享等,老年人以交换来获取各种支持;三是合作群体论(corporate groupmodel),该理论认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代际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利益共同性。父母投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是一种长期投资,而子女对老年人的各种支持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或投资的收益。此外,国外关于老年人家庭支持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住意愿、子女性别等方面。在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研究中,Stephen.WK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老年人愿意独自居住,家庭规模越发核心化,其接受家庭支持在逐渐减少;在子女性别的研究中,Silverstein指出,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Adams提出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积极的支持性资源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或阻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发展。Barron CR和Foxall MJ等人关于婚姻状况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独居者,这与独居老年人缺乏家庭温暖、家庭交流有关。此外,家庭完整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支持和基础,丧偶则是老年人经历的最严重的负面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中,Burkanuser和Duncan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丧偶不仅意味着最佳家庭照料资源的缺失,而且伴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Umberson提出,婚姻对男性老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而实现;对于女性来说,则更多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心理慰藉及可能的经济支持而实现。此外,Kendig有关居住安排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心理健康状态也较好。在家庭关系方面,Morris的研究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二)国内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现状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家庭支持主要指家庭的其他成员为父母所提供的帮助。这些帮助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其中,经济支持包括金钱、物质上支持两个方面;生活照料包括身体照料及家务料理两个方面;精神慰藉指老年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来自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安慰及鼓励。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受到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子女数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方面,刘爱玉、杨善华认为,“孝”和家庭义务的思想依然对子女的行为起调节作用,是父母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社会变迁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已转变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风俗和行为模式,导致老年人获得较从前低的家庭支持。在子女数方面,子女少的老年人在家务料理、金钱支持和物质支持上对亲戚、朋友、政府的依赖增强,在情感支持上配偶作为感情慰藉提供者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家庭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认为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而分开居住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日常生活照料及经济和情感上的赡养支持的削弱。老年人的健康、年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其获得家庭支持的因素。刘爱玉、杨善华的研究表明,年老体衰的父母能够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处得到身体照料和家务料理方面的支持,而经济能力差、需要帮助的父母也能获得相应的金钱支持与物质支持。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老年人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及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组成家庭支持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上,刘向红指出婚姻为促进精神和躯体健康提供了各种有效资源。陈嘉贤的研究表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丧偶会导致老年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在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导致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高国武、王新认为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郭晋武的研究指出,生活在联合家庭和直系型家庭中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生活在核心家庭及独身生活的老年人。方菲认为,独居老人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和诉说心事的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再加上年龄增大,生活上处于无助状态,更易损害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有配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双方通过相互照料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精神的满足。在家庭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许淑莲、吴志平指出,家庭关系是与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杨晶晶、郑涌提出,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菲同样认为,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使老年人精神愉快,心理健康状态良好。马丽娜、汤哲等人的研究指出家庭不和睦、不受家人尊敬、不与家庭沟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此外,经济独立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条件。有一定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且经济上的自立可能换来子女对自己更好的照顾和精神上更多的慰藉,从而心理状态也较好;相反,缺乏经济收入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易使老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从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栾文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

三、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及养老需求。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

(二)研究设计

1 老年人的界定。文章中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 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指老年人的自评心理健康。当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时赋值为“1”,不太好时赋值为“2”,一般时赋值为“3”,比较好时赋值为“4”,很好时赋值为“5”。针对这种定序变量,文章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研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3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本项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家庭支持,特指来自子女对父母在经济、精神和生活三个层面的支持。其中,经济支持层面以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定距变量)作为变量;精神慰藉层面以向子女倾诉心事(0为否,1为是)和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关系(定序变量,1为很不好,2为不太好,3为一般,4为比较好,5为很好)作为变量;生活照料层面以老年人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0为否,1为是)作为变量。

4 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1)老年人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丧偶、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其中将年龄定义为低龄(即60岁及以上至80岁以下的老年人)和高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受教育年限都是定距变量;将性别为女的赋值为“0”,性别为男的赋值为“1”;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正向五级赋值。(2)老年人家庭特征,包括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和拥有子女的个数。其中,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定距变量,指老年人自身与其配偶的每年的所有收入。(3)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选取老年人是否具有社会保障和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总体地位(以下简称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反映。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定序变量,取值从1至3,分别表示低、中等和高。

变量选取及基本描述结果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72.22%,但一般及其以下的比例为27.78%,可见目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关注。

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给予父母赡养费的平均值为3168.66元,可见总体来说,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非常少;与子女不同住的老年人比例为59.6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平均来说,每个老年人家庭拥有的子女个数为3.08,从该数量来说,多数老年人都有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只有29.68%的老年人有心事时会向子女诉说;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不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0.75%,一般的为10.04%,比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分别为36.28%和52.92%,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都有着较好的关系。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以上的有81.57%,可见,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很大的支持。

(三)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描述分析仅仅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状况与特征,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因为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是取值从1至5的定序变量,所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另以家庭支持特征为自变量,以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做出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支持特征中,经济支持、有心事首先向子女诉说倾诉、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而与赡养人关系正向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原因可能在于“孝”文化给予了老年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和子女关系好的老年家庭也比较和睦,“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使得老年人精神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此外,与子女关系较好,也使得老年人获得了子女的尊重与爱戴,这是老年人在年老退休后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后重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在个人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健康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这一结果符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收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家庭收入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高;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差。

在社会经济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这一结论与一般经验不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四、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家庭支持特征中,与赡养人关系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而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而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主要由子女照顾、有心事时首先向子女倾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无显著影响。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始终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支持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是要进一步鼓励家庭支持作用的发挥。其一,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要互相关心,自觉树立并践行尊老、爱老、敬老的责任理念,尊重孝敬老人,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既要重视物质养老,更要重视精神养老。其二,针对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家庭观念淡薄、代际之间沟通不善的现象,应借鉴新加坡家庭观念教育的方式,加大对家庭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儒家孝道的教育,深化子女的家庭观念。其三,可借助正规机构与社区的力量,通过讲座、交流会、电话咨询等形式,向家庭成员提供专业化照料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提高家庭成员专业照料水平,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料。

第二,在个人特征中,年龄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龄的好;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

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要增强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衰老是人必经的一个阶段,老年人应正确对待衰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积极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老年人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安慰,增强自我独立意识,把一些注意力转向子孙、家庭以外的范围,通过适当的社会交往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老年生活乐趣。

在社区层面,社区不仅要加强对尊老爱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区的尊老爱老敬老意识,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区风气,还要积极开展心理保健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疏导意识和能力。此外,还需要提供老年活动的设施和场所,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从社会交往中使老年生活有所寄托。

第三,在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老龄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健全老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其一,完善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的疾病健康预防工作,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其二,完善老年人法律保障体系,尤其是加强家庭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规定,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其三,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项服务,如生活照料服务、居住环境改造服务、社交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从而使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