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时代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按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

关键词:培养;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04-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使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

一、在平时学习中,营造“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1.鼓励大胆质疑问难。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自卑感强,往往不敢发问,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要是学生敢问,教师要向学生作出承诺,即使问的问题再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会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让会解答的学生帮助解答,或下课给予回答;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感,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使学生敢说、敢问、敢议;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大胆放手,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

2.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练习时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20厘米,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们看着题目苦思冥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这道题不能计算。”于是,教师给补上了条件:宽15厘米。大家很快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这道题不要宽这个条件也能计算。”这使老师出乎意料,但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教师要将错就错,因势利导,请他把思路告诉大家,教师要抓住时机说,适时引导,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多思考的好品质。

二、在新课引入中,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问题意识

1.以趣激问。以趣生疑,由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是以趣激问。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电脑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骑圆轮单车的快而且稳,骑方轮单车的慢而且颠簸得厉害,同学们都被骑方轮单车的滑稽样逗乐了。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要趁热打铁,问:“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圆形单车为什么又快又稳?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画圆等。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认识的乐趣。

2.以境激问。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下面是一个通过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他们乐于提问的实例。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四人一组与老师同步完成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要数清到底几次正好装满。实验做完后,老师问:你们做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有实验经验。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问题。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问”的机会,使学生善问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炼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四、在知识运用中,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1.精心设计开放题,使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给学生提供以下信息让学生寻合适的量后,自然会问这些量之间的比有什么意义?例如,“小冬今年12岁,是新华小学五(1)班学生,该班共有45个学生;小冬爸爸今年40岁,在某公司上班,年薪18000元;小冬妈妈每月工资12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0人。”这样,让学生有选择信息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显示出各自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