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纸面上的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纸面上的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住在江边的人们大多都亲眼见过江豚。人们更乐意叫它——“江猪子”。人们对它的记忆,有江豚“拜风”一说:在风暴来临前,因水下气压较低,江豚会跃出水面呼吸换气。靠打鱼营生的渔民见到此景,则收网返家,以避风暴。

然而这番景象,都是他们数年前的见闻了。

专家认为,如果不对江豚展开保护,未来15年,江豚就将消失在长江里。

44天,12头江豚接连死去。

网友“海翁伯”从今年3月开始,在东洞庭湖中连续发现12头江豚死亡,其中有9头在一个星期内被集中发现。海翁伯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因白鳍豚“琪琪”而结缘江豚,并投身江豚保护活动。在博客里,他记录了今年以来长江江豚的死亡数量,至今已有39头。

这数字比4年前增长近一倍,2008年20头、2009年21头、2010年27头、2011年21头。在东洞庭湖畔的当地人看来,这些数字仅是冰山一角,真正死亡的江豚远多于这些统计数字。东洞庭湖的死亡事件,只是长江江豚岌岌可危命运的缩影。专家表示,如果不对江豚进行保护,该物种未来15年即将在长江消失。

白鳍豚之后

住在江边的人大多亲眼见过江豚,他们叫它——“江猪子”。人们对它的记忆,有江豚“拜风”一说:在风暴来临前,因水下气压较低,江豚会跃出水面呼吸换气。靠打鱼营生的渔民见到此景,则收网返家,以避风暴。然而这番景象,是他们数年前的见闻。

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去世。在白鳍豚灭绝之前,江豚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今,江豚成了长江中唯一的哺乳类水生动物,科研机构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江豚保护。

江豚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万年,今天的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的干流流域以及沿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等湖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江豚的生存面临很多危险:船只的螺旋桨击伤、渔民的电捕、水质的污染,以及找不到鱼类资源可食等。采砂船的活动也不容忽视。在洞庭湖里,这种情况尤其严重。采砂船不仅破坏了江豚的栖息地,而且在洞庭湖口与长江的入口处时常会见到连成一片的采砂船,还会阻碍江豚在两片水域的来回活动。中科院水生所的另一位研究员王克雄认为,目前在洞庭湖里的江豚数量严重下降与采砂活动比较频繁有很直接的关系。他担心,洞庭湖中的江豚“可能最先灭绝”。

修建水利工程设施也是江豚保护面临的困难之一,三峡大坝修建后,下游水位比修建之前下降了许多。湖口县75岁的渔民胡东久回忆,在葛洲坝水电站未修建前,来自上游的江水流经湖口处,与鄱阳湖出口的湖水相互交汇,形成巨大的漩涡,带来丰富的鱼类资源。在水坝建成之后,他就很少看见了。

相较于当地的各种经济开发活动,江豚保护显得格外无力。渔政局主要对渔民的过度捕捞以及利用非法渔具进行捕捞进行管理。但王丁看来,江豚保护和人类发展的矛盾,“目前很难得到解决的”。

“如果一味说渔民的捕捞导致江豚的死亡,恐怕也有点偏颇。渔民也要生活,所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在帮助渔民改善他们生活的同时,才能有效地保护江豚。”“退渔观豚”是解决矛盾的一个设想,王丁解释,“开展生态旅游的活动,让渔民从渔业捕捞中退出来,对整个江豚保护和长江的生态系统都有意义。”

2012年7月,“退渔观豚”旅游项目,已由鄱阳湖渔政局与水生所正式启动。江西湖口县渔政局局长周军琪说,此举是为了鼓励渔民退出渔业生产,减少与江豚对鱼类资源的争夺。不过目前该旅游项目,因渔民的船只安全性不够而交由当地的旅游公司来举办。周军琪担心,这种运作方式不能保证渔民转产的经济来源。

人豚争水

武汉。

离东湖不远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白鳍豚馆,这里原先是白鳍豚的研究重镇,院落的中央摆放着一个白鳍豚塑像,在太阳光下很是耀眼。如今研究的重点,都围绕江豚来进行。

饲养大厅里,大概有200平米的水池中,7头江豚在喂食完鱼儿后,在池里嬉戏,水生所的高级工程师高道权和其他3名同事,每天会定时定量给这些江豚喂食,同时检查身体并对其进行训练,以便未来科研之用。

高道权说,白鳍豚馆饲养的7条江豚,大部分是从江湖里引进的,除了江豚“淘淘”,它是2005年在白鳍豚馆里成功实施人工繁殖的个案。江豚的人工繁殖成功,给了科研人员极大的安慰。这以前在白鳍豚身上没有实现。

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是长江豚类的保护构想之一。这是1986年提出的保护思路:自然保护区和半自然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在保护区建设方面,目前整个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已建立了7个江豚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2个。

位于湖北石首市境内的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就是3个国家级保护区的其中一个,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

该保护区的范围包含了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21公里的天鹅洲故道水域。保护区中的天鹅洲故道原是“九曲回肠”荆江江段一部分,1972年长江汛期发洪,将天鹅洲两端的河道冲开,裁弯取直而成的一个相对封闭性的水域。这里原是白鳍豚的保护地,现在成为了江豚的避难所。

目前有40头左右的江豚生活在天鹅洲故道,而且每年有2~4头的小江豚出生。江豚在天鹅洲故道中,“不仅正常生活,还可以繁殖,这是世界第一个在迁地保护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天鹅洲保护区主任胡良慧说。他们也尝试用网箱技术养殖江豚。这也是在武汉白鳍豚馆之外的另一个试点。目前,网箱养殖的江豚,人工繁殖还没有成功。胡良慧解释,这与两条江豚仅有6岁左右,刚刚进入繁殖年龄有关系。

对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在江豚保护取得的成果,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说,“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求长江禁渔、禁航、停止工业和城市建设并不现实,所以采取长江故道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天鹅洲的故道保护方案也并非万全之策,也面临着水质下降、人豚争水的困境。

天鹅洲故道水域原呈半封闭型,与长江相互贯通,可以互为补给。1998年长江大水后,当地政府为保护天鹅洲沿岸的居民安全,所以在天鹅洲的两端处修建了一条大坝,但在小河口镇设有一处水闸以调节故道与长江的水位。此举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江豚的安全,但因缺乏长江活水的注入,天鹅洲故道的水位逐年下降,且保护区的水域面积也由1998年的5万亩下降到现在的3万亩。

天鹅洲周边虽然没有工业污染,但附近的居民种植的棉花等农作物所施洒的农药化肥,会随着雨水流入湖泊之中,水质没有更新循环的结果是水质逐渐恶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天鹅洲故道的水质目前“比三类水质还差”。为了解决水质问题,天鹅洲保护区希望打通天鹅洲故道附近的另一条长江故道,这条名叫黑瓦屋的故道与长江连通着,希望可以对天鹅洲故道中的水质进行改善。但这涉及到保护区与石首市以及邻县监利县的权益之争,以及水资源的协调。

2011年大旱,发生了天鹅洲的江豚,与周边的农作物种植之间的用水冲突,严重到天鹅洲保护区受到监利县的100多位当地农民的冲击。牌匾被砸,桌椅被掀翻,保护区副主任龚成被殴打至脾脏破裂,目前仍在住院。最后经过妥协,开闸放水一周才得以化解。

胡良慧在介绍当时的情景时,心有余悸。

在这种现实情景下,江豚的数量依然持续下降。天鹅洲豚类保护区在89公里的石首江段设有4个江豚监测点,近3年的数字显示在20头左右。这种境况,在鄂州龙王矶、江西的湖口处也正在发生。保护区的现状被王丁称为是“纸面上保护区”(Paper Reserve),因为基本上是“委托当地的渔政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经费和人员,所以保护力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保护区的保护,多半停留在文件层面,就是因为没有各种资源如人员和经费,而没法落实到真正保护的实处”。

“升级”掣肘

2006年,“长江女神”白鳍豚被宣告物种“功能性灭绝”。当时一支被王丁称为“最大规模,最先进技术”、由六国科研人员组成的科考队,在长江宜昌至上海段进行为期39天的科学考察,“确认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长江白鳍豚的灭绝,在次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十大人为灾难之一”,位列第四,是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灭绝的水生脊椎动物,也是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灭亡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如今这些科研人员意识到,江豚目前每年以6.3%的速度在下降,如不加快对江豚物种的科学研究,其命运仍将会步白鳍豚后尘,走上灭绝之路。2006年,中科院水生所向农业部们递交批准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为一级保护动物的申请,希望以此来加大保护力度。

据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介绍,1989年4月林业部和农业部提交经由国务院批准后共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规定了白鳍豚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一级”,此后的23年来,这部目录未对包含江豚在内的野生动物,做过任何的更新。此次江豚的“升级”若能成功,将会更大层面得到包括法律、经费等支持。而已成立的7个自然保护区,其作用也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王丁透露,“早在10年前,农业部就组织过(江豚升级保护)相关的会议,请过相关的专家讨论,农业部也是同意的。”然而,该升级迟迟没有出来。王丁认为,这涉及到农业部与另一个主管部门林业局的协调工作的程序,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负责。陆生野生动植物归国家林业局负责,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则是农业部的责任。而在对某种动植物的物种进行升级确认前,需经两个部门批复通过后,方能共同递交国务院申请并最终确定下来。但目前有关江豚的升级瓶颈却“卡”在林业部那里。对此,王丁和王克雄都表示,江豚保护在政府综合管理协调的不同步,也是目前面临的困难之一。

“从江豚的濒危状态来讲,早就该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王丁告诉记者,今年底将会新的名录,届时江豚会以一级保护动物名列其中。更重要的是“以前作为可以由省级主管决定的事情,在升为一级后,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来做决定”。

2012年11月开始,国家林业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启动了为期40多天的江豚长江科学考察,为接下来的江豚保护方案,包括保护区以及物种升级等提供依据。这是2006年长江白鳍豚考察之后的另一次大规模科考。

令人鼓舞的是,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了,2012年10月,湖南省政府表示,将江豚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以保护,并规定人为因素造成江豚死亡,将依法追究责任。

专家们希望对江豚的保护,不仅是保护物种不会消失。雷刚告诉记者,保护江豚更是在“检验它赖以生存的生态信息是否健康。通过对它的保护,从而带动对长江整个生态物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