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莲花冠子的绮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莲花冠子的绮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盛世让人感怀,而颓败绮靡的末世却让人迷恋,也许,人性就是这样矛盾吧。在中国历史上,绮靡末世的场景甚多,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宫廷便是其中著名的一景。据史记,公元925年,王衍奉侍其生母徐太后以及徐太妃前往道教胜地青城山,祈求福佑,随行的众多宫女全都穿着道服,头上戴着金莲花冠,衣裙上画满云霞纹彩,远远望去,真仿佛成群的神仙忽然降临人间。金冠流光、霞纹灿烂的王蜀宫女形象,连同那个迅速覆灭的风流小朝廷,从此屡屡呈现在后人的感叹之中。

不知王衍的倡导是否起了推动作用,莲花冠曾经长期地成为女性当中最热行的头饰之一。在唐代,莲花冠原本是道士装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首先是与道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时代,不论男女道士,都以头戴冠子作为身份标志之一,而道冠又以莲花形为主流,因此说,最初,莲花冠并非女性的专利,男性如果修道,也都要戴上这种造型独特的道冠。唐人顾况《曲龙山歌》描写一位修炼成仙的男道士形象,起句便是:“曲龙丈人冠藕花。”“藕花”是唐宋诗词对于“莲花”的一种称法,如李贺《塘上行》即云:“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花落而藕生, 可见“藕花”就是“莲花”,“冠藕花”之意,正是说这位得道的男士以莲花为冠。

在唐代,女性出家做道士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经由这个途径,莲花冠与女性便发生了联系。顾《虞美人》一词专于咏赏年轻女道士的情态,其中写道:“莲冠稳(簪)钿篦横。”便直接点明了女道士是在头髻上戴着“莲冠”,并用簪子横贯于冠壁与头髻当中,将冠子加以固定。另外,孙光宪《女冠子》词描绘一位“神仙装束”、独自静静焚香修道的年轻女道士,也是“黄藕冠浓云”。有诗词研究者将“黄藕”解释为一种颜色的名称,这实在说不通――世上何曾有黄色莲花呢?实际上,这里是指用黄色绢罗剪成莲花瓣,粘在冠壳周围,以这样的花冠罩扣在发髻(“浓云”)上。 在施肩吾《赠女道士郑玉华》一诗中,我们还读到了这样的服饰描写:“玄发新簪碧藕花。”表明当时女道士还会戴绿色的莲花冠。实际上,绿色的莲花冠在中晚唐最为风行,如和凝《临江仙》词中之句:“碧罗冠子稳犀簪。”其《宫词》诗中则云:“碧罗冠子簇香莲。”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碧罗冠子结初成”、“丝碧罗冠,搔头坠髻鬓”这样的描绘。不过,和凝作品及敦煌曲子词中所咏的女性却非女道士,而分别为艺妓、宫女和良家闺妇。此外,和凝在另一首《宫词》诗中,则展示了一位得宠宫妃的仪态:“芙蓉冠子水精簪,闲对君王理玉琴。”而徐夤作有《银结条冠子》一诗,形容宫廷的银丝头冠更冠为“瑞莲开二孕”――双重莲花的造型。这种种例子都反映了当时的的一个时尚动向:在唐代中晚期,原为道士专用的莲花冠,在俗家女性当中也风行起来,几乎人人都以戴这种冠子为时髦。

在开元二十九年入葬的李宪的惠陵之中,残存壁画上绘有一位头戴莲花冠的女官形象,这就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唐代莲花冠的样式。这头冠是在团形冠壳周围附以层层大片莲瓣,使得冠子恰如一朵初放的莲花花苞,正符合“碧罗冠子簇香莲”的描写。宋人王栋《燕翼诒谋录》中就曾这样记录女性头冠的形态:“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彩)色装花。”由这一记录,再结合以“碧罗冠子簇香莲”之句意,不难明白,莲花冠,就是在纱、罗制作的头冠周围粘缀绢、罗制作的莲瓣,女性戴着这样的冠子,恰如在头上顶着一朵盛开的莲花。在北宋末年的白沙宋墓壁画和传世宋人画作《花石仕女图》中,都出现了头戴如此造型的莲花冠的宋代女性形象,可见这种冠子一直到宋代都广为流行。

据《燕翼诒谋录》介绍,宋代女性的头冠变化丰富,特别讲究使用奢侈的材料:“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仁宗亦恶其侈。皇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终仁宗之世无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实际上,早在唐代,白角(唐宋时流行的一种动物角,究竟为何物,今天已经难以探求清楚)等奢侈材料的头冠就不稀奇,唐人鲍溶便有《和王侍御酬友人赠白角冠》一诗,专咏白角冠的美妙,其中起首句为:“芙蓉寒艳镂冰姿。”显然,这顶白角冠也是被做成莲花造型,并且由于白角的莹洁质地,而如冰雕成一般明润无瑕,呈现出天然白莲花所特有的那种“寒艳”效果。不过,在唐代,最贵重的莲花冠乃是以细细的金丝、银丝编成的,据《银结条冠子》诗便可知,以当时的工艺水平,可以让编出的每一瓣银莲花都像蝉翼一样轻薄透明,能够隐约透映出舞蹈宫人扬举起来的红罗舞袖:“蝉翼轻轻结,花纹细细挑。舞时红袖举,纤影透龙绡。”在宋代,则以石首鱼的头骨――当时叫做鱼――为最受欢迎的头冠材料。这种材料的冠子质地洁白,冠壁依约透明,于是,当时人就将鱼冠美称为“水晶冠子”:“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李之仪《鹧鸪天》)

不论纱罗还是金丝、银丝、白角、鱼,莲花冠以及其他造型的头冠,都讲究质地轻巧,冠壁纤薄而半透明。《花石仕女图》中,左边仕女头上所戴为宋代流行一时的“山口冠”,这顶白色冠子就为半透明的形态,非常清楚地透映出了扣在冠中的头髻。一绾乌髻在轻冠中影影绰绰的情形,在《蕉阴击球图》、《瑶台步月图》等宋人画作上也都有很细致的描绘,说明这是那个时代非常普遍的现象。

《金瓶梅》里曾经这样描写潘金莲晨起的梳妆,“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鬏髻”,“鬏髻内安着许多玫瑰花瓣儿”。在明代,富贵人家的妇女,日常都要头戴金丝和银丝编的假髻,这种假髻在形式上很接近唐宋时代的冠子。金丝、银丝编的明代假髻布满镂空细眼,因此也一样具有隐隐透映的效果,于是,生性风流的潘金莲便因地制宜,慧巧地把许多玫瑰花瓣堆盛在假髻之内和真发髻周围,让花片的红艳与银丝相辉映,而天然的花香也通过编丝的细眼悄悄发散。其实,类似的俏皮做法,早在宋代女性当中就存在了,词人张的一首《菩萨蛮》就咏道:“爱花心未已,摘放冠儿里。轻浸水晶凉,一窝云影香。”把鲜花瓣儿堆簇在半透明的、莹洁的鱼骨冠子里,花瓣的影儿在冠壁上微微显映,并且,一绾乌髻也被花儿熏香了。 想象那些金丝的、银丝的和鱼的、绢罗的莲花冠,灿放在女性的头上,其中含盛着鲜花的散瓣或者细碎的花朵,半透明的硕大莲瓣上隐约映出这些碎花散瓣不时轻轻漾动,如回风吹雪一般,该是何等幽雅的奢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