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探糖脉康颗粒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探糖脉康颗粒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糖脉康颗粒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所有患者按照糖尿病正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糖脉康颗粒,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体重指数、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和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血脂均明显下降(P

【关键词】糖脉康颗粒;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59-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男82例,女78例,年龄35~65岁,平均(46.16±2.34)岁,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消化性溃疡者。

1.2 分组方法 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平均值、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给予糖尿病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基础上,接受糖尿病教育,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根据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口服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或(和)拜糖平,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脉康颗粒(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70026)7.5g,每天3次,共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指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BMI、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系列。②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6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研究组3例出现恶心,均未给予干预而自行缓解。两组服药后均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即2型糖尿病病位在脾、肾、肝,主要在脾、肾,如《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阴虚燥热是基本发病机理,阴虚燥热日久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在此病理演变过程中产生痰湿和瘀血,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早期以阴虚热盛为主兼有轻度气虚伴轻度痰湿瘀血,胰岛功可正常。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兼轻度燥热伴中度痰湿瘀血,并发症出现,胰岛功能有一定损伤。晚期以阴阳两虚为主兼气虚寒热错杂或以寒为主伴重度痰湿瘀血,胰岛功能受损严重,有严重并发症。中国中医院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对328例成人糖尿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证占76.52%。2型糖尿病是本虚标实之病症,病变过程中由阴虚发展到气虚再到阳虚,最终气、阴、阳俱虚,病变中产生的热、湿、痰、瘀互相交结,疾病缠绵难愈。

糖脉康颗粒由黄芪、生地、丹参、赤芍、牛膝、黄连、黄精、葛根、麦冬、淫羊藿、桑叶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等作用。通过测定糖脉康颗粒中活性成分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黄芪甲苷的含量稳定,能有效的控制该制剂的质量。诸药配伍,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合成,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协同发挥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障碍等药理作用[1]。

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2007年糖尿病指南明确推荐:患者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就要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及合理的药物治疗[2]。根据祖国医学特点加用糖脉康颗粒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清除氧自由基,[3]对糖尿病的治疗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允珊.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72-73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7,30(Supplement 1):S1-S41

[3] 陈红霞,魏华,冯维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J].中医杂志, 2004, 45 (9): 674

作者单位:250000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