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田草本植物控制魔芋软腐病的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田草本植物控制魔芋软腐病的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植物多样性对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此试验通过对农田草本植物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设5个杂草处理。处理A:草高于魔芋后清除1次杂草;处理B:7、8月各清除1次杂草;处理C:将高于魔芋的杂草在低于魔芋叶片处剪断;处理D:杂草自然生长;CK:没有杂草,即随时除净杂草。研究农田草本植物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B的控病、增产效果最好。处理A、B、C防控魔芋软腐病的效果与处理D相比,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A、B的产量与处理D相比,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A、B的产量与CK相比,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CK的产量与处理D相比,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草本植物;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S436.32;S436.3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80-02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一种适宜山区栽种且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具有保健功效。云南省富源县因魔芋软腐病为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极大阻碍了富源县魔芋产业的发展。一般认为,农田草本植物在作物生长中属有害植物[1-4]。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杂草丛生的魔芋田地,其软腐病发生较少,本研究对农田草本植物控制魔芋软腐病发生的效果进行了验证,以探索利用农田草本植物控制魔芋软腐病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云南省富源县竹园镇发业村,海拔2 000 m,土壤肥力中等,红壤。

1.2 种芋选择

种芋规格50~100 g。选择芽健康、完整,种球表面光滑、无伤口的种芋种植。

1.3 试验时间

2010年5月15日种植,2010年11月10日采挖结束。

1.4 试验设计

设5个杂草处理。处理A:草高于魔芋后清除1次杂草;处理B:7、8月各清除1次杂草;处理C:将高于魔芋的杂草在低于魔芋叶片处剪断;处理D:杂草自然生长;CK:没有杂草,即随时除净杂草。

每处理随机区组排列,各重复3次,每重复30 m2。采用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株行距15 cm×20 cm。

1.5 调查与统计

调查小区所有植株的发病情况,各小区分别全部采挖后称重测产。试验结果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草处理对魔芋软腐病病害发生的影响

不同杂草处理对魔芋软腐病病害发生的影响见图1。由图1可知,处理B的平均发病率最低(10.2%),分别比处理A、C、D和CK的平均发病率低5.9、2.3、24.4和9.5个百分点;处理A、C的软腐病发病率分别比CK低3.6、7.2个百分点;而处理D的发病率却比CK高14.9个百分点,分别比处理A、B、C高18.5、24.4、22.1个百分点。统计分析表明,处理A、B、C防控魔芋软腐病的效果与处理D相比,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

2.2 不同杂草处理对魔芋产量的影响

不同杂草处理对魔芋产量的影响见图2。处理B的魔芋平均产量最高(45 kg/30 m2),分别比处理A、C、D和CK的平均产量高0.5、10.5、27.5和14.0 kg/30 m2。处理A、C的平均产量分别比CK高13.5和3.5 kg/30 m2;而处理D的平均产量比CK低13.5 kg/30 m2。统计分析表明,处理A、B的产量与处理D相比,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A、B的产量与CK相比,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CK的产量与处理D相比,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在各试验小区中,处理A、B和C经过清除1~2次草或多次剪断杂草,魔芋植株在试验田中始终保持建群种的优势生态位,软腐病发生也相对较少。本试验中处理D的软腐病发病率却远远高于CK和其他处理。可能是处理D内的魔芋生长于草丛下,生长势较弱,空气湿度大,导致发病率较高。CK仅有魔芋植株,由于植物单一而丧失了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系统功能,发病率相对较高。

每次除草后25 d左右草本植物恢复到原状。处理A、B降低了草本植物争肥争水及对魔芋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草本植物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逐渐恢复,软腐病发生较少,魔芋产量较高。处理D由于草本植物争肥争水、软腐病发生较重,以及草本植物高于魔芋而影响光合作用,对产量影响较大。处理C的魔芋保持了正常的光合作用及样地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但草本植物争肥争水的负面效应一直存在,对提高产量有一定影响。CK无草本植物与魔芋争肥争水和影响光合作用,但软腐病发生较重,导致产量下降。

农田生态系统最大特点是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完全按自然规律去发展,而要受人类需求的支配[5],并且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表现为从杂草与作物大量混生的无序状态向各种植物生长势、分布等高度有序,感官上田间无杂草转化[1]。

CK中的魔芋在有序状态下生长,发病率低于无序状态的处理D,而产量则高于D,表明有序状态比无序状态更有利于魔芋生长,符合魔芋是半阴性作物的属性。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生境演替中,处理A、B和半无序状态的处理C,发病率低于有序状态的CK,处理A、B的产量远远高于CK,而处理C的产量仅微弱多于CK。表明经过1~2次有序和无序生境演替,在控制魔芋软腐病的发生和增加产量方面,都优于单一的无序或有序状态,但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 健. 耗散结构理论与农田杂草系统控制策略初探[J].生态学杂志,1992,11(3):49-52.

[2] 王宏富,韩忻彦.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的现状与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2(3):274-277.

[3] 郭水良.农田杂草生态位研究方法与计算程序[J].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3):76-78.

[4] 陈 欣,唐建军,方治国,等.高温干旱季节红壤丘陵果园杂草保持的生态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6):38-42.

[5] 郭中伟.生态工程中食物链组合的环分析[J].生态学报,1993, 13(4):2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