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玩具 地球仪展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玩具 地球仪展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力求以学生成长过程中亲密的玩具地球仪为突破口,在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情趣、知识构成的同时,将其巧妙地转换为探索工具,在自然搭建的探究空间里,学生主动探知获得体验,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玩具 探究工具 地球仪

地球和地图是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地理教学重点、难点所在。

地球仪伴随着学生健康地成长,能不能将“玩具”变为“探究工具”引进课堂,能不能通过耳熟能详的“玩具”来巧妙地淡化、弱化本章节的重难点,将学生自然地引进地理知识的大门呢?笔者尝试着要求每位同学带一个地球仪进课堂,精心创设各种活动,巧妙地将“玩具”转化为学生学习本章节内容的“探究工具”。

一、创建各种活动,玩具转化为探索工具得以实现

1.摆放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带地球仪进课堂,如何让地球仪闪亮登场?如何让学生明白手中的玩具是学习地理的好帮手,如何瞬间拉进的地球仪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的课桌上都摆放了千姿百态的地球仪时候,学生都用好奇的心理看着或用手转动着,自然达成良好的情景效应。老师抓住这一锲机,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地球真是太大了,老师很想看到它的全貌,谁帮老师出主意呀?”“地球仪。”学生举起地球仪得意地答着――达到了地球仪闪亮登场的目的。然后,教师乘胜追击询问学生:“大家经常玩地球仪,有谁知道地球仪是怎样摆放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争论、辩论达到自然生成。最后,老师明确点拨:“地球仪正确的摆放为: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学生顿悟)

设计意图:地球仪由“玩具”转变为“探究工具”进入课堂,关注了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初一新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老师用儿童的视角点来观察现象,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问题,尊重了初一新生的语言情趣,学生从“地球仪我天天玩,有什么好探讨的”发展到“地球仪还有那么多的秘密还不知道呢”的心理变化,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使学生感知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摄取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2.观察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段教学内容的突破是通过学生从宏观与微观来观察地球仪、判读地球仪、感知地球仪,从而获得阅读地球仪的技巧。

首先,教师慢慢地、不停地旋转自己手中的“小”地球仪(创造情境――让学生从宏观角度观察),请学生讲讲发现到什么?学生发现:“地球仪绕地轴进行旋转”“地轴于地球仪相交的两点叫南极、北极”“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倾斜着旋转”“蓝色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大……”

其次,教师请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观察)学生发现:“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麦哲伦航海环球航行线” “经线、纬线等等”。

然后,教师反问学生如何区别出哪里是中国哪里是美国?这是河流哪是湖泊?(笑声――又是简单问题)学生:“颜色、文字、符号来帮助识别。”

最后,请同学们观察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

学生:“地球仪是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在地球上不存在。”“地轴是虚拟的。”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实现了课堂动态生成,做到师生共建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表述的能力进行了无形的培养。

3.描画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是教材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平面上弯曲的经纬线、经纬度立体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本设计的重中之重。

(1)纬线、纬度的设计

①请同学用红色的色笔在地球仪上逐条描绘一下纬线(大约1分钟,教师不需要过多的启发性语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慢慢地描、静静地观察,在描画中探索、发现,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学生情况,特别是注意学困生。

②请同学尝试用手在空中勾画数条纬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立体的纬线形状,帮助学生树立纬线的空间概念。

③请同学们尽情说所观察到的内容,并尽量让学生用手势表达,教师顺势利导将学生所讲凌乱的内容进行罗列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

例如:学生通过描画纬线、勾画空中的纬线以后比划道:“纬线是一个圆圈。”“纬线是大小不一的圆圈。”“除了正对是相等,其他都不等。”“南北两极是点。”“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越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是虚线,其他纬线是实线。”“所有的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因为各个学生的视角点不一样、思维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尽其说。)

教师:勾画板图进行本段知识的小结。

④忆图:让同学闭上眼睛,发挥自己的想像,感悟头脑中的纬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规律、纬度的变化规律等。

设计意图:树立纬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经线、经度的设计

学生活动:

①请同学用黄色的色笔在地球仪上逐条描绘一下经线。

②请同学尝试用手在空中勾画数条经线。

③对比纬线、纬度特征,探索出经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规律、经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等。

④忆图:让同学闭上眼睛,发挥自己的想像,感悟头脑中的经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规律、经度的变化规律等。

设计意图:通过“描画”、“想像”、“对比”探索出经线、经度的特征以及与纬线、纬度的差异。

⑤请同学们用绿色的色笔在地球仪上逐条描绘0°,180°,20°W,160°E四条经线,让学生自己选择构成东西半球分界线,并说明原因。

本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用不同的“色”笔在地球仪上分别涂画不同的经线、纬线以及特殊的经纬线(如:赤道,20°,160°,0°,180°),这些活动将重点淡化,难点易化,通过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探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生互补、生生纠错,共同达成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活动中建立了空间概念。

4.转动地球仪

地球的运动本段教学所涉及的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本段的突破口是让学生借助地球仪与自己的手巧妙配合,正确地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借助自己的眼观察地球仪,感知太阳照射情况,探索基本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1)地球自转的设计

①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回答:地球围绕什么自转,自转的方向如何,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时间?

②让学生分别从北极、南极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尝试“用箭头勾画出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③“右手螺旋法则”教会学生在无地球仪的情况下,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地球自转的问题。

④让学生伸出左手呈紧握拳头状,想像左拳为“太阳”,与地球仪配合演示、观察、探究、发现:中国是白昼时的情况以及当中国是白昼时,哪些国家是白昼,哪些国家是黑夜?哪些国家既有昼又有夜?为什么产生昼夜?当地球自转时,中国的昼夜有什么变化?北京和东京相比,哪一个城市时间早?如果外国的朋友(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来上海参加世博会,手表的指针如何调整?

(2)地球公转的设计

①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教师左手紧握拳头状,视为“太阳”,右手持旋转的地球仪围绕“太阳”运行,让学生对比地球自转观察思考:地球围绕什么公转?公转的方向如何?公转一周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特征?

②让学生将地球仪放在课桌的左右前后,学生的头在中心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将“视线”想像为“太阳光”)感知太阳照射位置的差异;让学生看中国,注意自己视角大小的变化,感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本段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地球仪的自转与公转的演示,将宏观运动直观化、空间运动形象化,感知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5.地球仪下岗

地图(第一课时)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特别是弯曲的经纬线确定方向是文中难点,本段主要通过学生自我感受、自我发现来说明地球仪、地图的优缺点,在平时学习中学会正确地选择工具。

教学设计:

(1)请同学谈一谈近一个月与地球仪交流的感受。然后,教师说:“从今天开始,地球仪要下岗了,同学猜猜原因。”(生:携带不方便)“用什么方法可以代替?”(生:地图)

(2)请同学浏览地图册,谈一谈最感兴趣的地图或最不明白的地图,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尽快掌握阅读地图,摄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为今后正确地选择地图、使用地图做好铺垫;并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对比思考地图和地球仪的异同以及使用的优缺点。

(3)出示弯曲的经纬线地图,让学生尝试判读方向。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动向,有的学生会主动拿出地球仪,让这样的孩子说说答案,并谈谈使用的方法,目的让学生明白:“地球仪只是暂时地下岗,它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决地理学习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地图与地球仪的主要特征与使用特点。

二、“玩具”变为“学具”的感触

1.替学生着想为先。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觉得“适合学生为最佳”。地球仪由“玩具”转变为“学具”进入课堂,关注了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初一新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老师用儿童的视角点来观察现象,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表达,更加尊重初一新生的语言情趣,学生从“地球仪我天天玩,有什么好探讨的”发展到“地球仪还有那么多的秘密我还不知道呢”的心理变化,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更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习摄取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2.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发现的问题也不同。人手一个地球仪后,形成很好的“渔场效益”,每个同学都能从自己的视角点、趣味点、疑惑点出发,借助“渔”(地球仪),探索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获取自己所需的“鱼”,学生的思维有了材料,发言有了依据。对学困生来说,就有了更大的帮助,他们对老师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或多或少都能从手中的地球仪上寻求出答案,并能做到真正地有感而发,课堂上,有信心与大家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欲望逐渐加强,逐步从能表达发展到善于表达,积极性高了,自信心足了,参与率更高了。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同为地球仪,回答问题时候难免与其他同学一样,学生为了避免重复别人的答案,纠正别人回答时的错误,发现其他同学没有发现的现象,就要学会倾听、纠错、弥补,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动态生成下得到了培养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