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形影相吊”与“沐浴阳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形影相吊”与“沐浴阳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多年前的访美之行,我有过一次失误。这件事时常在我心中翻腾,启发我作更多的反思。现在写出来,也许对我的同行会有启迪或者借鉴的价值。

1993年7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组织中国新闻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代表团由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含提名奖)组成,我是其中一员。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虽然已经打开,但毕竟时间不长,我们对美国的了解,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于既往的思维定势上。

为了使这次考察和交流能有更大的收获,启程之前,我抓紧时间翻阅了大量与美国有关的资料。其中,有资料告诉我,美国虽然经济很发达,是世界超级大国,但自身也有不少痼疾,比如老年人的孤独,就是一大社会问题。我读到一份年份不详的统计资料:美国离婚人数达12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鳏寡孤独者10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1%;独身者1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2%。三项合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小半。我脑子里预先装了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构成了我此行的一个无形的“筐子”。来到美国,我如饥似渴地仔细看、认真听,随时捕捉各色各类有用的素材,并随时将这些素材分门别类装进我预先设定好的“筐子”里。我还拎着相机,调动我所有的敏感神经,到处寻找我需要的典型例证,一旦有获,便喜出望外!

那天,我们在纽约参观联合国大厦。由于时间尚早,我们拎着相机在大厦门外的广场上溜达。突然,我看到广场那灿烂的阳光下,有位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条木凳上,孤孤单单的,仰着面孔,闭着双眼,在那里休息。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和白色皮鞋,身旁的木凳上还放一个白色的女式提包。由于她身材清瘦,又仰面闭眼,其神情自然颇为寂寞,还略显几分孤独。由眼前的这位老人,我蓦地想到了美国普遍存在的老人孤独问题,我甚至觉得这位老人是多么酸楚和悲怆!我大喜望外,立即调好焦距,悄悄走近她的身边,轻轻按动相机的快门。她丝毫没有觉察。我自鸣得意地以为抓拍到了一幅富有深刻主题含义的照片。

广场上还有一位拄着手杖的老人,也在眯着眼睛晒太阳。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抓拍。

回国后,我连续撰写了两个系列的访美札记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其中有一篇札记就是《形影相吊》。文章开头,引用了我国孔子、孟子等古代先人对“老有所终”的殷切期待,并说这个问题在我国解决得是好的,而美国不行。有资料说:在美国,有的孤独老夫,死在家里数月之后,其腐败的尸体才被人发现;有的寡居老妪,悄然死在卧室,竟被其豢养的宠犬一天天地吃掉;一些年迈老人,因忍受不了寂寞和孤独,干脆坠楼自杀……并用我上述的两幅照片,来佐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美国人。我自己倒是挺得意的!

前年,我出版了一册《萍踪感悟――王继兴随笔摄影书法艺术》,将《形影相吊》一文及其照片收了进去。在河南省作家协会和大河报为我举办的《萍踪感悟》一书的研讨会上,大家自然用了许多溢美之词,对我进行鼓励。有一位老作家的发言却令我一惊!

他认认真真地说:“继兴同志到美国去,是否戴着一副很传统的老式眼镜?是否抱有一种很习惯的思维定式?我说不清。其实,广场上那位老妇人和老先生,在我看来,并不寂寞和酸楚,更没有一点孤独的悲怆,倒是很安静很甜美地在享受自然、享受阳光。他们清瘦的身体,正是健康的标志;如果过于臃肿,反属病态。继兴给照片作的标题是‘形影相吊’,我看可标作‘沐浴阳光’――那是一种幸福晚年的情态呢!”

他的话所以令我“一惊”,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我原来的思维定式上,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老人还可能是在“享受自然”和“享受阳光”!一点不错,我对他们并没有进行调查和访问。也许这两位老人并不孤独,他们是由子女分别特意送到广场来“享受自然”和“享受阳光”的。为什么为了我的主观需要,非要强行以他们为典型案例,来诠释和佐证美国社会老年人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呢?看来,我确实受了“传统眼镜”的影响,是受了“先入为主”的束缚,从而犯了主观主义猜想的毛病。

“两位老人坐在广场的椅子上晒太阳”这么同一件事实,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念或观点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来。由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理解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

当然,仅仅看照片而未进行核实,就认定那两位老人不是“形影相吊”,而是“享受阳光”,似乎也有点主观猜想。

凡事,切防先入为主。――无论如何,不能先在自己的观念上预先设定一个“筐子”,而后特意提着这个“筐子”去寻找孤证!

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无论如何,不能把存在的事实当作一个面团,任其主观的意志想捏扁就捏个扁,想捏圆就捏个圆。

凡事,都要调查核实。――无论如何,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凭自己的猜想就武断地作出结论……

这便是我所反思的教训。

“砚田余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