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吸纳力有多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城市本身也面临着失业、下岗人员的巨大 就业压力,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容乐观。
■尽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看,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如果城市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改善,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说到底是城乡结构的变化,涉及城乡双方。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农村有推动剩余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动力",也需要城市存在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
城市"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 "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虽然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是,城市本身也面临着失业、下岗人员的巨大 就业压力,在现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后,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企业改革加大力度 ,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富余人员的隐性失业状态逐渐显性化。90年代以后 ,更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资源型企业因资源枯竭等因素,使下 岗、失业人员增多,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如果加上未到城镇就业服务 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还要多。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 速度放慢,就业岗位的增量增长趋缓,加之城镇每年新增数量庞大的劳动大军,城市就业形 势不容乐观,客观上使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的扩大大打折扣,许多城市还根据其就业形 势出台相关政策对外来人口的工作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升级,必然 出现旧岗位的淘汰、新岗位的产生,工人必然要转岗,这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配置的 客观规律,同时也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 识密集为方向,资本和技术增密不仅排斥劳动,而且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资本及技 术演化出来的制度力量,使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变小。
有专家提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至5倍,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国外,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提供就业机会潜力较大,在积极发展三产的 同时,合理发展高科技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和工业 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特别是人均收入等密切相关。也有专家建议,应积极发展小城镇, 因为小城镇的产业以劳动密集为特点,将会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
尽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看,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如果城市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改善,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化进程。
名词搜索
■城市化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 程,不仅包含了人口的迁移,还包含了经济、社会、空间等多方面的转换,因此,城市化一 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二是地域 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经济结构 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 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之汽车的普遍 使用、交通设施的现代化、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后对人口低密度地区独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 上阶层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地带移居,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逐渐 退居次要地位。随后,各类服务部门纷纷迁往郊区。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 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种 现象与城市化现象相反,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