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及对策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①

1974年,卡茨曼(N・Katzman)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沟”理论,他表示: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长,但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获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益处;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机器,较之其他人可以拥有更大的信息优势。当今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②

而“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最先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数字鸿沟”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了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等差异造成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数字鸿沟”问题为世人所关注。我国政府也将发展信息产业提升到战略地位进行发展,以期缩小“数字鸿沟”。

我国的“知识沟”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以互联网传播为例:根据2011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6.2%。但是,我国的“知识沟”问题却不容乐观。对我国而言,“知识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知识沟”。本文以国内的互联网传播现状为例阐述后者。

一是区域“知识沟”。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主要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7次的数据可知,东部网民的数量接近中西部总和的1.4倍;IP地址数量则超过中西部总和的1.6倍;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数的差距更大,东部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由此可见,东部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传播资源。

二是城乡“知识沟”。CNNIC第17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网民数量只为城市网民数量的1/5,乡村网络普及率仅为城市网络普及率的1/6,城乡之间差距巨大,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

三是同区域内强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同区域内的不同人群之间因受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原因的影响造成对媒介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距,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知识分化”现象。

国内的“知识沟”分化现状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趋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此外,信息化加剧了结构性失业,使社会的内在矛盾更加复杂化。

关于我国弥合“知识沟”的若干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是要树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知识沟”问题上有较大差距的忧患意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横向上比较,我们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如果“知识沟”不能有较大程度地弥合,只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从而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在“知识沟”问题上应有一个明确的导向。

二是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取其精华,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在借鉴国际通行政策方面(如竞争政策、普遍服务政策)时,具体如何定义,采取怎样的模式和实施方式,都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尤其是经济实力来制定。另外,还要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知识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取得国际信息新秩序的一席重要位置而奋斗。

三是在传播设施等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我国的大众传播业尚未形成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且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动力,我国地区间、社会阶层间的“知识沟”在短期内恐怕难有根本性突破。这就需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有关的政策设计必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信息发展差异共存的局面,避免这种现象的延续。

2.新媒介的使用方面

网络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其时效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信息量也更大,且信息可长久储存。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当天出刊当天卖,过了当天想买就比较困难;电视广播也一样,一些节目如果没有重播,错过那期也就不容易看到了。而现今网络的服务器可以存储大量资源,某天的信息,即使过了很久也能够找到,很多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也可以在网络上轻松找到。这些优点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于是不少人预测受众能够在网上获得更多的平等,然而许多研究却对这一乐观预测提出了质疑。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介开始向网络融合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以网络为中心的时候,因特网上尤为显著的“使用沟”及其导致的“知识沟”为当前的信息社会敲响了警钟。③

从获得信息机会的角度而言,首先要提的是受众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媒介的引入往往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传统媒介如此,网络也不例外。其次,受教育水平也制约着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虽也通过图像和声音等形式来表现,但文字是基础形式,大量信息是通过文字搜索来获取的。中国的不发达地区仍存在着大量文盲和半文盲,这些人连读书看报都有困难,更何况使用电脑浏览网页。再次是人际传播方面。在网络时代以前,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有更多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这类人可能与同样了解公共事务新闻的人们有交往,从而更好地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本身并无扩大或合拢“知识沟”的倾向,但由于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将传统大众媒介影响下业已形成的“知识沟”数倍放大。④

就在网络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被质疑的时候,手机的出现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手机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未来的手机会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信: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将被引入,成为个人信息的终端。

手机较之于电脑更大的优势是它的可移动性和易操作性,让受众可随时随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另外,手机可以同时融消费者和生产者、传播者和受众为一体。以手机短信为例,我们获取了新闻,同时我们的手机有转发功能,通过转发实现了新闻的再次传播。通讯录里有多少个号码,就可以与多少个对象进行交流。再次,手机一机多用的特点使得多种媒体融合,可以使不同形式的信息在一个媒体上整合,我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果说“知识沟”理论提出的积极意义在于揭示出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差异造成了“知识沟”,那么,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城乡、地区、区域内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知识沟”的差距。

3.社会及大众传播行业方面

为了缩小“知识沟”,有些学者提出在政策的“硬件”支持之外,还要提高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Media Literacy)作为“软件”保证。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力呢?首先,开展媒介素养综合教育是有效提高人们媒介素质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学生抓起,从学生阶段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通过学校教育,也是最迅速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之一。其次,媒介自身要加强修炼,要提高媒介信息者完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媒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大众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传媒人的认识也要及时更新,做好把关和普及知识工作。另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推行,人们的媒介消费特点将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单靠学校教育和媒介自身规范将很难有效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媒介运行机制和媒介活动规范,让人们清晰认识媒介和接触媒介,进一步保持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当然,要达到缩小“知识沟”的目的,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受众的求知欲望,营造一个学习型社会。

注释:

①胡正荣 段鹏 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83页

②N・Katzman,The Impac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romise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Autumn,1974,第47~58页

③韦路 李贞芳:《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2009年9月

④黄艾华:《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第54~55页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