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6岁幼儿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6岁幼儿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以杭州市一所幼儿园90名3-6岁幼儿为对象,通过图片配对任务,考察幼儿对6类范畴隐喻理解能力。结果表明:(1)在所有范畴的隐喻理解任务中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2)小一中班阶段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速度快于中一大班阶段。(3)幼儿对抽象范畴隐喻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不过对知觉类具象范畴隐喻的理解一直具有优势效应。(4)幼儿对隐喻的理解存在若干视角偏好。研究者据此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3~6岁幼儿;隐喻理解能力;图片配对;发展现状;视角偏好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46-05

认知科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建构和逻辑推理思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依据Lakoff和Iohnson的观点,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或经历某一类事体。人类总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识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隐喻性联系。概念间的跨域性和相似性是隐喻的两项基本特性,也成了隐喻判定的重要标准,而隐喻能力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正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的,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3-6岁幼儿是否具备隐喻能力?如何培养幼儿的隐喻能力?这已经成为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杭州市一所幼儿园90名3-6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图片配对任务。研究幼儿的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从杭州市一所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班中分别随机抽取30名心智正常的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作为被试,其中小班男女幼儿各15名,平均年龄为4岁2个月;中班男女幼儿各15名,平均年龄为5岁5个月:大班男女幼儿各15名,平均年龄为6岁2个月。主试是6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均在实验前接受了相关培训。

2.实验材料

本研究以L.A.Seitz的隐喻理解实验图片为基础,经修改后设计成18组图片。每组包含3张图片,分别为目标图片、与目标图片具有隐喻性关系的备选图片和与目标图片具有相关性关系的相关图片。如图1所示,这组图片为“悲伤的女孩”-“垂柳”-“公园里的长椅”,其中,“悲伤的女孩”为目标图片,“垂柳”是与“悲伤的女孩”具有隐喻性关系的备选图片,“公园里的长椅”是相关图片。

18组图片的抽象程度逐步提高,共有5个难度等级。第1~6组为第一等级,属知觉范畴,系由具体概念映射具体概念,儿童单凭知觉即可直接感知到事物的外形,如颜色范畴(第1-3组)、形状范畴(第4-6组)。第7-9组为第二等级,属表情范畴,系由具体概念映射抽象概念,例如图1中的“悲伤的女孩”为第7组图片,“悲伤”是一种表情类抽象概念,它通过“垂柳”这一具体概念的映射建立起两者之间的隐喻性关系,而悲伤的抽象性能够与垂柳的外观建立某种形似性。第10-12组为第三等级,系由具体概念映射具体概念,但不同于第一等级,此系通感范畴,即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发现事物的相似性,例如第12组,“发臭的垃圾桶”通过嗅觉让人产生难受的感觉,而“有噪声的轮胎”则通过听觉让人产生难受的感觉,由此建立起两者的隐喻性关系,较前一等级,其抽象性更高,幼儿已经无法从外观上找到两者的相似性线索了,必须通过通感的理解机制才能获得。第13-15组是第四等级,属心理-生理范畴,系由具体的生理范畴概念来映射抽象的心理范畴概念,例如第13组,“不和善的人”系抽象的心理概念,其特征和属性无法自现,但“冰山”给人带来的冷冰冰的生理感受与“不和善的人”给人带来的冷冰冰的心理感受相似,藉此建立隐喻性关系。比起第三个等级,第四等级的抽象性进一步提高,已经超越了通感范畴中从生理感觉到生理感觉的水平,达到从生理感觉到心理感觉的水平。第16-18组是第五等级,属分类范畴,系由具体概念映射具体概念,但不同于第一和第三等级,这组要在两个具体概念中抽象出某一相似点,例如第17组,从“婴儿”可以抽象出“人类生命的开端”,从“花蕾”可以抽象出“植物(花)生命的开端”,由此建立起两者的隐喻性关系。与第四等级相比,第五等级的隐喻性关系已经不能单靠生理感受去获得了,必须依靠逻辑思维去把握,因而其抽象程度最高。

研究者将每组图片制作成一张独立的PPT,PPT上端居中位置为目标图片,下端左右两边分别为备选图片和相关图片,备选图片和相关图片的左右位置随机摆放,并在每张图片的右边配上对应的文字。遵从随机原则,研究者共制作了90组顺序不同的PPT,每组都包括18张独立的PPT,但顺序各不相同,只适用于1个被试,不重复使用。

为帮助被试理解实验要求,在正式实验前,研究者引导被试进行练习性准备。实验练习图片有3组,各一张PPT,结构与正式实验用的图片完全一致,但内容不同。

研究者设计了统一的评分卡和记录卡,其中评分卡包括正确率及得分统计,记录卡主要是对被试原因解释部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全程录音。本实验采用3级度量法来量化被试所选择的图片以及所给出的解释。0分为被试无法进行正确的图片配对。1分为被试能进行正确的图片配对,但无法提供适切的解释。2分为被试能进行正确的图片配对,并能提供适切的解释。研究者邀请3位相关专家,对每组PPT的正确图片配对和适切解释进行分析,形成标准答案。主试依据这份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若出现有异议的答案,6位主试讨论达成共识后再评分。

3.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与主试面对面坐好。主试登记被试的出生年月及性别。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与要求。指导语:“小朋友,你好!现在请你参加一个游戏,很有趣,很简单,完成任务后你将会得到一份小礼物。”主试向被试呈现实验练习用的3张PPT,要求被试按要求完成任务。被试完成一张PPT后,主试向被试说明答案及原因。指导语:“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举个例子,看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请看,屏幕上方是一张XX的图片,屏幕下方是YY和ZZ的图片。接下来请你选择,是YY像XX呢,还是ZZ像XX?为什么?之后我会告诉你答案和原因。”3张实验练习PPT做完后,开始正式实验。主试说明要求,被试完成实验,主试进行评分和记录。指导语:“现在游戏正式开始了。我会读出屏幕中的图片,请你来选择,是YY像XX呢,还是ZZ像XX?为什么?我将不再告诉你答案。完成游戏后我会给你一份小礼物。开动你的小脑筋,加油!”实验结束后,主试将礼物分发给被试。

二、研究结果

1.年龄差异显著

表1呈现了小、中、大班被试的得分情况。方差分析显示,小、中、大班被试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

2.隐喻理解能力发展规律

表1显示,小班与中班的总得分差异大于大班与中班的总得分差异,表明在小-中班阶段幼儿的隐喻理解能力发展较快,到中-大班阶段,发展速度变慢。此外,小、中、大班被试的选择项得分均高于原因解释项得分,说明与幼儿对隐喻理解的语言表达能力相比,幼儿对隐喻理解的认知能力发展更快。

在图2中,1代表颜色范畴,2代表形状范畴,3代表表情范畴,4代表通感范畴,5代表心理-生理范畴,6代表分类范畴。其中,1和2属具象范畴,3、4、5、6属抽象范畴。图2显示,从小班到大班。6类范畴的总得分均逐步提高。方差分析显示,具象范畴总得分的年龄差异显著(p

3.性别差异不显著

表2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小、中、大班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3-6岁汉语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呈现显著的年龄差异。研究显示,虽然幼儿对抽象范畴隐喻的理解能力随着年龄发展逐渐增强,但对知觉类具象范畴隐喻的理解具有优势效应,表明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具象思维为主。知觉类隐喻理解的优势效应体现了3-6岁幼儿隐喻理解的视角偏好。

1.颜色和形状偏好

大部分幼儿偏好从颜色和形状角度寻找隐喻性关系。例如,在“太阳”-“旗杆”-“五星红旗”组,一被试选择了正确答案(五星红旗),并解释说:“它(五星红旗)和太阳颜色长得像。”又如在“月亮”-“小船”-“星星”组,一被试选择了正确答案(小船),并解释说:“因为月亮是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当然,也有被试会过度关注颜色或形状,只要两张图片中有任何一处细节的颜色或形状相同或相近,就会认为这两张相似,导致任务判断错误。更有个别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根据颜色或形状等知觉维度作选择。

2.相关性偏好

相当一部分被试偏好从相关性角度寻找隐喻性关系。这种相关性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使用相关。例如在“婴儿”-“花蕾”-“尿布”组,一被试选择了错误答案(尿布),并解释说:“他们(婴儿)都要用这个(尿布)。”可见被试是以“婴儿使用尿布”的相关性来判断的。二是环境相关。例如在“上钩的鱼”-“着火的飞机”-“海洋”组,一被试选择了错误答案(海洋),并解释说:“因为没水它(鱼)就游不了了。”三是功能相关。例如在“小提琴”-“小鸟”-“乐谱架”组,一被试选择了正确答案(小鸟),并解释说:“小鸟会唱歌,小提琴也会唱歌。”

3.局部偏好

一部分被试喜欢根据两张图片中相同或相似的局部作判断。例如在“高楼”-“长颈鹿”-“窗户”组,一被试选择了错误答案(窗户),并解释说:“这两个(高楼和窗户)都是一样的窗户。”

研究还发现,3-6岁幼儿对隐喻性关系的认知能力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不同步,导致有时幼儿能依据直觉迅速判断出两事物是否存在隐喻性关系,但却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与隐喻认知相比,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教育建议

3-6岁幼儿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存在年龄差异,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幼儿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对小班幼儿,可以侧重于形状、颜色等知觉维度,在感知、比较过程中促进幼儿把握跨概念域的相似性。对中、大班幼儿,要注意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支架,从单范畴到跨范畴、从具象到抽象逐渐过渡,促进幼儿抽象范畴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当然,因材施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为不同理解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幼儿在隐喻理解上的具象思维优势验证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说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遵循《指南》的要求,“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鉴于幼儿隐喻认知与语言表达存在不同步现象,教师可积极创设条件,着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这样的交流、表达中,幼儿的隐喻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会日渐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幼儿隐喻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数学认知、符号认知、语言表征、逻辑推理、艺术体验等多元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对跨概念、跨范畴间的相似性规律的认知与迁移运用,归根结底,都与隐喻能力密切相关。《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科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隐喻能力的发展具有同构性。可见,科学教育中隐含了大量幼儿隐喻能力发展的契机,教师可以加以合理利用,以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