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切入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切入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于数学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切入教学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问题切入”要适时、要有预设、有生成,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以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切入,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关键词:数学;问题切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41-01

创新始于问题,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对于数学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切入教学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切入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案例一]《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利用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圆形,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

师:(学生测量之后)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线绕圆一周,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着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的周长长?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长,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系。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思]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运用“问题解决”的思想,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不断地寻求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真可谓独具匠心。

本案例中教师不是教材中有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切入,调动学生手、口、脑并用,通过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截”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先给学生“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使学生自觉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又引出了转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并以虚圆的长还能用刚才的三种方法测量吗?再次切入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苦思冥想之中,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本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看似简单,却由此引出学生一系列的联想、猜想、观察,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思想。

[案例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段

师:(教师出示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12cm,8cm,5cm)请哪位同学上来拼一拼,能否拼成三角形,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学生试拼,可以拼成三角形。然后教师出示小黑板: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背诵结论)

师: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6.3cm,6.3cm,12.6cm,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不置可否)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只依据教材内容,有什么讲什么,缺少探求、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没有体现主动构建知识,也不能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在后来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6.3cm,6.3cm,12.6cm,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的判断中,许多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也不能正确说出理由,学生的判断正确率仅为63.04%。事实表明,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发现:为什么当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拼成三角形,并且从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实验、猜想、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辨析条件与结论的密切关系,学生一定能记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彻。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知道“问题切入”要适时、要有预设、有生成,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对我们筹划教学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以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切入,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反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无以为答,教师本人也会索然无味。在学生“心有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巧妙地切入新问题,给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江苏教育研究》 2011年第11B期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出版

[2] 《现代教育科学》 2011年第6期 《现代教育科学》期刊社《小学教师》编辑部出版

[3]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2年第2期 《江苏教育》编辑部出版

[4]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2年第02期 山西教育报刊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