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灵山秀水 诗意荷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山秀水 诗意荷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城是水的心脏,水是小城的秋波。

据记载,“雍正十年,题建土城,厚六尺,高一丈,周围三百七十二丈。乾隆二十四年,改建石城,厚八尺,高一丈五尺,周围四百五十丈,计二里五,分垛口凡六百四十有八,城门三,东挹晖,南启文,西景成。风池河至城西分为二,一绕城南,一绕城北,会于城东,宽五丈余。”同时,“环城皆山,而胡以水名,城濠外四面皆平田也,盛夏雨久,溪流暴涨,则水高数尺,人行路在出没隐见间。而田塍皆没,上下数十里,渺渺然若湖海。此水城之所由名也。”水城又称“荷城”——“城小而圆,若荷浮水。濠间多种菱,菱花开时,烂然照人目。今遍种荷,名实符也。”

无论称水城还是荷城,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围绕水城,在岁月的深处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有著名的“水城八景”。透着人文气息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杰地灵,被屡屡称颂的“水城三美”,在水城人心中如同一块永恒的纪念碑。

历史上,水城地分五里,曰永顺(附城),曰常平(居城西北),曰崇信(在城东北),曰时丰,曰岁稔。旧志称永顺、常平、崇信三里“五、六月无酷暑,箐林树木经冬不凋。”府志引《元和郡县志》说:“穷年密雾,树木皆衣毛深厚。”又云:“每岁立春月余,桃杏始葩。夏多雨,雨即寒,恒衣棉。秋多阴,冬多积雪。田功则二月动犁,三月播种,四月插禾,八、九月纳稼。”这样的气候特征,《田纶霞坡记》的蛮歌第一曲形容得最生动,歌曰:“上山荦角西复东,下山花开一箐红。半滑半乾石当路,乍晴乍雨笠摇风。”这些诗为我们了解水城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风自这里吹来,文化的命脉千载不朽!

民谣说:“好个小水城,四方开三门。”三门之中,南门曰“启文”,其意即为打开文化之门,让水城文化繁荣,文明进步;文庙第二层门楣上的题匾是“星垣书桓”,第三层题匾“人文慰起”也有相同的意味。然而在设治之前,水城只有个别富户延聘西宾设馆授学,绝大多数人家的子弟是没有上学条件的,雍正三年(1725)水城设汛置防后,因有营制定点,地方上才开始草创社学。雍正十一年(1733)水城设厅建制派驻通判,并划常平、永顺二里归属有学额二名赴试后,开启了水城的文化之旅。雍正十三年(1735),时任通判孟金章在城北设义学,这是水城唯一的一所官办学校;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水城又得平远划来的时丰、崇信、岁稔三里,学额从二名增加到五名,水城的教育条件在此情形之下才不得不考虑完善;道光七年(1828),新任通判袁汝相将旧义学迁修城南凤翔街,改称“凤池书院”。“书院为何而设也,忧诸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也”(邹鸿儒语)。“凤池书院”的设立,承载并点化了水城众多文人学者的思想和灵魂,把学在官府转化到学在民间,使水城的文化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荒漠走向水草旺盛。以后,又有通判倪应谦为书院捐献银两,厅民龙济川等响应,以所捐之款购置学田,使书院的费用得到了基本保证。

经过沧海桑田日月替变,旧城依旧保存完整,灵山秀水孕育了人文精神,水光山色给人以智慧,今天的水城高楼林立,是一座以建材、冶金、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城市。(作者系六盘水市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天明)

水城文化词典

水城八景:珠喷灵泉、龙潜古洞、文笔插空、清溪消夏、光明削玉、万笏朝天、金钟扑地、古木浮山。

水城三美:桂天相的字、李天极的诗、单辅国的画。

凤池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通判孟金章建义学于城北,道光七年(1827)通判袁汝相迁建于城南凤翔街,易名“凤池”。定有章程17条,对山长、斋长聘用及修金,生员入学、设课、考试、奖励及经费开支等均有详明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