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谨和五味 中医的饮食之道/养生,需要一颗平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谨和五味 中医的饮食之道/养生,需要一颗平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谨和五味 中医饮食之道

文/吴琼

古人对饮食养生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谨和五味”。这里的“五味”既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又指代食物的营养成分。其意在告诫人们,既要谨慎地选择食品,又要谨慎地调和各种味道,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营养均衡,谨和五味 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养原则。人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品种多样,谨和五味,营养成分就均衡就全面。

咸淡适宜,中和五味 不偏不倚谓之中和,古人所说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种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要浓淡适度,宁淡勿浓。

饥饱调匀,适量五味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除损伤肠胃,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而外,营养过剩也并非好事,从生理学观点看,营养成分越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毒的代谢产物就越多,代谢功能越旺盛,细胞的成熟和死亡也相应加快。

定时进餐,适时五味 古代医家告诫人们,“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吕氏春秋·尽数》一文中也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这和《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饮食有节”一样包含了适时适量两层含义。

冷热有度,温和五味 《黄帝内经》说,饮食要“热勿灼灼,寒勿沧沧。”意思是,热食不能过于灼热,过于灼热的食物,易烫伤口腔、食道和胃肠黏膜。吃凉食时不能过于寒冷,过于寒冷的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

慢嚼细咽,体念五味 饮食时集中思想,端正体态,《吕氏春秋·尽数》说“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意思一是进食时体态要端正,二是要调和精神,有足够的注意力,饮食在口中才能感到甘美,整个身体感到欢愉,饮食营养才能全部输送到身体各部。

任何事物都有利害的两面性,食物也一样,五味如果调摄不当,也可导致疾病。饮食养生,就要“谨和五味”,以求营养均衡。

养生,需要一颗平常心

文/曹娟

健康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养生先养心,汉代医圣张仲景提倡的“养神畅志,立志修德”的养生法,是对“养生先养心”这一论断的精辟注释。在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一书中有不少关于养心的箴言,例如:“世人为荣利所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又如:“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秦始皇非常渴望长生不老,当上皇帝以后曾5次外出巡狩。除了政治、军事目的之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仙方也是他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对此,《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这样的记载。然而,尽管他到处寻求不死之药,也不过仅活了50岁而已。明世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听信方士的伪论,修斋建醮,炼丹求术,服食仙药,最终误食丹铅而死,享年也才60岁。这些人养身有余,养心不足,心中有一大堆欲念,有一大堆牵挂,也就有一大堆烦恼,岂会益寿延年?可见,养生先养心也不是谁想养就能养、谁想做就可以做得到的。

许多老年朋友在养生先养心这一命题中,总结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经验,比如:看得惯是心明,心明则清;想得开是心宽,心宽则乐;忘得快是心静,心静则顺。

“超脱”是养心,对人对事想开点,保持一份好心情,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淡泊”是养心,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不追求虚妄之事,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宽容”是养心,多么完美的人也会有缺点,多么好的制度也会有缺陷,多么好的环境也会有缺憾,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宽容之心,连一天舒服日子也过不上。

要想生活快乐、精神愉悦、健康长寿就要修养一颗平常心。如果能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人生,也就等于给自己的生活挖掘了一眼永不枯竭的快乐之泉,也就有了养心的环境和条件,幸福和健康自然也就会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