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不显著。在该研究结果上,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达到让他们从挖掘和提高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方面来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空前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是农民工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有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是举家迁移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学术界的标准并不统一,我们给流动儿童下的操作性定义是6~17周岁,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学习生活的儿童少年。但以往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人格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的探讨,而对流动儿童自身存在的个体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尚缺乏实证研究。

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这一术语,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逆境时,有助于其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以及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弹性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而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个体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的提高。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区。在本研究中给心理弹性下的操作性定义是个体社会生活当中对待社会关系的一种心理反应体系,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抗挫折力、社会情绪成熟度三个维度。为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及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检验,本文在对三个维度内容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这一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为单位,对成都地区几所学校的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90%。被试年龄分布在12~16岁,其中流动儿童95名,城市儿童130名;男生99名,女生126名;初一115名,初二110名。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个体在本量表中得分越高,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是0.71。

2.2.2心理弹性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采用1996年Block&Kreman编制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该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记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自我心理弹性量表的信度是0.82。

2.3 研究程序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问卷前附有指导语。以学生班级为单位,由专业人员充当主试发放问卷,测试前略加解释,当场回收问卷。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异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独立样本T检验

注:*P

由表1可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主观支持上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城市儿童的得分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和支持利用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总体来说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水平最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

4讨论与分析

4.1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异性检验分析

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城市生活,必然会导致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出现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大多都在城市生活了两年左右,他们已基本上适应了这种变化。在本研究中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已有研究显示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弹性具有最高预测力,所以这也是心理弹性的差异不显著的一个原因。社会支持对身处流动困境的儿童具有保护性作用,而流动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城市儿童,这提示家庭、学校、社区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丰富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同时流动儿童自身也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支持利用度,并努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心理弹性,成为具有自我成长能力的群体。

4.2 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相关关系分析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有显著的相关,如亲密的家庭关系被看成是儿童面临困境时有良好适应的关键因素,邻居的支持能促进儿童的良好适应,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对儿童对抗逆境具有保护性作用。本研究中关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近似。这一结果也更进一步证实了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弹性的重要外部保护性因素。因此,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

5研究结论

(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社会支持上呈差异显著,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水平最高,但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30(6)

[2]白文飞.关于我国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07,20(6)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河南大学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