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性与全体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1-02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合作完成的目标。它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目标,对教师来说则是导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目前,数学教学中重“知”轻“能”,重“中间”轻“两头”,耗时低效等现象,无不与教学目标相悖有关。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下面本人就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浅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于教学主体的差异之中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操作领域,是大家公认的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分类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致使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什么重视什么,把提高应考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其体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注重认知目标的拟定,忽略对情感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构想,致使“营养不良”、“高分低能”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本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于教学主体的差异之中,突出易被淡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关键要帮助学生抓住两者间的联系,学会应用,学会解决问题。目前,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能解决课本中的“数学难题”,却解决不了生活中简单问题的例子还普遍存在,要使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加强这方面的要求。具体做法是,在每教学一个新知识点之前,都考虑一下它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利用它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然后把这一内容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如:小学统计知识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事例,介绍一些简单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单纯依靠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达成目标,但这时学生对统计的认识是肤浅的,操作起来会显得很生硬。根据统计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教学目标中如增设“能利用所学统计知识,统计生活中某种事物”这一目标,效果将会完全不同。让学生亲自到生活中去统计自己急于了解的事物,通过搜集、整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课本知识得到升华,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一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科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表明,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到家庭过多地呵护,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回避困难”等等,而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激励等良好的情绪管理技巧。因此,在数学课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针对一些内向、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学生,可以着重在“乐观、自信、学会合作”等方面培养锻炼他们;对一些学习不太稳定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良好心理;对意志薄弱、逃避困难的数学“特困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以顽强意志抗挫折”。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全体于教学双边的协同之中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其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数学教学决不能以消除这些差异为目标,而是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传统教学目标只能面向大多数中等生,而少数优等生和后进生则兼顾不到。统一要求,会让学生失去个性,造成优生不“优”,差生更“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则成为一句空谈。
1.强化预设,让主体在差异性目标中协同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要体现出全体性。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目标。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奋发努力,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然后再向高一级的目标努力。如:在制定单元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时,可以拟定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和较高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指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得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对个别数学“特困生”可使其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中等目标,是指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运用;较高目标,是指优等生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运用。三类目标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对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需帮助其调整。以”简单的统计(一)”的教学目标为例: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便于学生找准努力方向,为不同层次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创设校内闲暇,让学生心智在非负重的心理环境下自由发展。
兴趣源自于探索欲与好奇心,兴趣的萌发产生于闲暇性、随意性的思考之中,而刻板的要求,强化型训练则是兴趣的大敌,但这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创设校内闲暇,让学生心智在非负重的心理环境下自由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学校开展的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改变了活动内容,由数学报的解题改变为数学的综合实践,由训解题改变为玩操作。有这样一道浓度应用题,一个大杯中有含糖4%的糖水600克,一个小杯中有含糖20%的糖水400克,问从大杯与小杯中各取出多少克给对方,两杯糖水浓度相同?学生在问我的时候说已请教了晚辅导的老师(说是名校的名师),由于时间不够没有解出来。我没有解答,只是说把这道题目作为我们课外活动的实践内容,并作了相关的布置。实践活动开始之后,每两人一组,学生运用自己的工具配制两杯糖水,第一个障碍出现:怎样取出糖水,现在只有大小两个杯子。在我的引导下两组合一组,喝下两杯糖水,工具问题得以解决。第二个障碍是相同的浓度是多少?其中一组学生把小杯中的糖水全倒入了大杯,又倒了400克回小杯之中说现在两杯的浓度是一样的,浓度10.4%。这一大胆的行动使第二个障碍解决了,同时使学生明白,对调后的大小杯中的糖水质量是不变的,那么从两杯中取出的糖水的质量是相同的,是大小杯中糖水的等质调换,此时计算已不难理解,学生们分别从两杯中取出240克倒入对方。一道很难的应用题在学生的大胆实践中解决了,其学生的参与是全体的,学生在无心理压力下表现出的心理智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教师在课堂上贯彻全面性原则必然是差异分层教学的全体性原则。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也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在师生诸多因素的协同中实施,通过这样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