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论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必要性及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阐释了现代公德意识的涵义及特点,论述了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对策及途径。认为人们公德意识淡漠是需要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因此指出,要把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制度化、长期化,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突出增强党员干部的公德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和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关键词】 现代公德意识;道德建设;必要性;途径
一、现代公德意识的涵义及其特点
现代公德意识是指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扩大,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用于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因为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构建现代公德意识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
现代公德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人翁意识,即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并积极参与社会的一些公共事务;二是权利和义务意识,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基本规范,在享有社会基本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三是平等意识,即能够意识到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现代公德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社会公德意识反映社会整体利益,符合社会全体成员需要,因而具有全民性。其次,现代公德意识继承了人们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并适应了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既为社会整体发展提供条件,又保障了个人所必需的正当利益与合理要求,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现代公德意识能够较好地调整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关系,能够使社会成员在对善恶评价和斗争中受到教育,使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提高,因而具有更强的协调性和制约性。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人民的公德意识较淡漠,这不仅关乎个人素质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因而急需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二、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必要性
1、人们公德意识淡漠是需要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道德规范十分完善,但公德意识却很薄弱,这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其一,我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由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系统,人们几乎不用与陌生人进行生产上的合作、产品上的交换,因此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很不发达,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靠家族和氏族伦理就足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我国传统道德中只有伦理道德而没有现代社会公德,特别是低层次的公德规范。而传统的伦理规范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半径、推己及人的,费孝通把这种以与核心距离的远近决定与核心关系深浅的格局称作“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所要求的道德观念是有差别的:以亲己之人事为重,以疏己之人事为轻。一个重视差别性价值的文化是不利于公德观念发展的,因为它首先关心与个人有特别关系之人,而集体的或与个人无特殊关系之人的利益自然容易受到忽视。也就是说,公德在国人的道德视野中是一个盲区,千百年来,国人实际上只是形成了一种家族的道德规范,而没有形成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这样的社会里,也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出充分的“公德”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的观念不断变迁,公共领域亦发生结构转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如何调整公共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的秩序,成为时代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通过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来解决这一难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要使公德建设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培养人们的现代公德意识。
其二,我国只是把道德当作治国的主要手段,这就使其具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在人治国家,在私人领域,人们讲道德讲礼貌讲敬上,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功利,不这样做就要损失功利。而在公共场所讲道德并不增加功利,不讲公德也不失去功利,所以在没有功利刺激的公共场所,人们不讲公德就很自然了。可见古人的礼貌、笑脸相迎、点头哈腰等是利害相关的必要行为,而子不敬父,臣不忠君,下级不尊重上级,也有着利益甚至性命相关的风险。
当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道德便不再带有“工具”的特征。在法治的国家中,讲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讲道德也不会损失功利,讲公德和讲私德就成为人们没有目的没有差别的行为,此时人们只是把讲道德当作生活的目的去享受,公德意识自然会得到提高,因为我国建国时间尚短,民主法治还不健全,所以必须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构建,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2、构建现代公德意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市场交换的扩大,所带来的最重大社会变化之一,便是公共领域的极度扩大。在公共领域中,人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几率愈来愈高。以封建伦理规范为核心的私德再也承担不了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所以召唤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公德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改变,我国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需要相容和共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观念,即社会公德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
3、构建现代公德意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公民的个人修养,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起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弱,遵守公德规范状况,不仅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也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而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公德意识是良好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是否具有公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德建设的成败,完美社会公德的形成离不开人们公德意识的提高,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在家里有父母管,在单位里有领导管,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在社会上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之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能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最大考验,而且是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大考验。因为城市或者国家文明程度是通过一个个践行社会公德的人体现出来的,公民实践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体现整个城市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反过来,整个城市或国家的社会公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会影响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
鉴于上述诸种原因,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长期滞后于时展的要求。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影响了我国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最终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合谐音符。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公民公德意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之上,探寻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培养人们的公德意识。
三、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对策及途径
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关键在于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中国的公共领域。但是构建和孕育的根基还在于公民个体,在于公民个体价值理念的培育。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公共准则都不遵守,他会对他人和社会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提高社会公德水平,要从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素质抓起。
1、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必须制度化、长期化
政府部门应主动制定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公民行为规范,使社会公德的一些基本规范变成具体的条文。同时应努力架构与全体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公德准则既简单易行,能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又能随时更新公德的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真正在社会营造的道德氛围中内化为人们的公德信念,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
2、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新闻媒体对于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实现人文关怀和社会心理疏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府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育人们的公德意识、进行社会公德建设也不例外。公德意识作为人们主动遵守社会公德的理念和情感,社会舆论的褒贬对它起着重要作用。
3、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公德意识
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为政者的一言一行都是老百姓行为的示范标准,要令老百姓做到,为政者必须率先躬行。由此可见,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因而要力求使党员干部成为践行社会公德的典范。
4、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动员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形成合力
一是公德意识的培养要与政治手段相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形成清正廉洁、安定团结、民主平等的良好风尚。二是公德意识的培养要与法律手段相结合,“以德辅法”、“以法彰德”,把一些社会公德劝诫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社会发展的行为,纳入法律约束的范围。三是公德意识的培养要与教育的手段相结合,切忌强输硬灌。四是公德意识的培养要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切实建立奖罚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法律准则之外的惩恶扬善。
【参考文献】
[1] 王承淑.“公”观念与现代公德意识的建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2] 孙芳兰,李晓红.公民社会的构建与公德意识的培养[J].精神文明导刊,2004(10).
[3] 吴海文.论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转型及其现代公德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