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台大陆交换生之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增加,有大批的大陆学生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宝岛台湾就读一个学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交换生将经历跨文化适应问题,由于赴台大陆交换生相对于传统留学生的特殊性,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也将有所不同。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对十位赴台交流的同学进行个案访谈。结果发现,影响赴台大陆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期待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文化质量、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文化距离。应从社会支持系统、交换生前期准备、学分制度、医保制度等方面入手加以改善,帮助赴台学生实现更好的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08-03
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很多的大陆交换生远赴台湾,去感受台湾的文化,与台湾学生进行文化及教育上的交流。这些大陆交换生不同于其他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主要表现为大陆交换生的暂居地是台湾,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与他们有着同根的文化,但由于几十年的分离,其文化氛围早已不同于大陆。所以,笔者认为在台大陆交换生的跨文化适应也将面临与留学生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是否会面临一些更为特殊的适应问题?关于跨文化适应的以往研究多数聚焦于传统的留学生,对于赴台大陆交换生这种特殊的对象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本文以赴台大陆交换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对赴台交流的十位同学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
本研究根据对于十名受访者的资料分析结果,将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期待值,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文化质量、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文化距离,其他因素是不属于以上两类的一些因素,这边谈及了转学分压力和就医压力。以下作详细的阐述。
1、个人因素
(1)人格因素
人格对跨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如适应环境的灵活性、对新环境中负面因素的认知能力、个人的追求等等都会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状况。
像小菲提到,她是一个比较容易满足的人,遇到别人对她的一点点关心,她就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即便是在她生病最痛苦的那段时期,她也没有觉得难过,因为她觉得她当时的状态是“痛并快乐着”,有好多同学关心她,她觉得很幸福。
“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容易满足的人,有一点点别人对我好啊,我就会觉得特别开心,就是那种期待值还满低的,所以只要超过那个值一点点,我就觉得很快乐。所以,我觉得,就支撑我一生的那种幸福,就只要有……每天有一点点小小的幸福,那就很好,就不会说一直有一段很低落的情绪,因为我是积极的人嘛。”
就是这种知足常乐的个性使得小菲很好的适应了台湾这边的生活。
相反,小成在台湾的生活在同学看来是幸福的,她有很多的台湾朋友,每天都有朋友约她吃饭,或是给她送吃的。但是在访谈中她表示,朋友对她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她更需要的是学习上的成就感,她更想念南大纯粹的学习氛围。
“在南大,那种一直很拼,那种一直很纯粹的学术,长久给我带来的那种平静感,那种快乐,我觉得是,是巨大的!可是在这里你是无法体会到的,这里会有很多片段的小快乐,可是那些快乐,回头想,它不是我想要的。”说到这里的时候,小成开始忍不住啜泣。
小成对于学习的认真执着使得她在台湾遭受到强烈的学业焦虑。即使她在这边的生活很快乐,但她不满足,她认为这种“快乐”不是她所追求的。
(2)期待值
期待值是指文化适应者在进行跨文化适应前,对跨文化接触的想象。现实的、与实际体验匹配的期待值,能促进文化适应者良好的适应。正确的期待能使人对以后的压力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起信心,减轻焦虑。相反,错误的期待,尤其是过高的期待值会使得人容易陷入失望、焦虑、沮丧之中,无法适应在客居国所面临的改变。
可以说,小成的学业焦虑大部分即是来自于她之前过高的期待值。
“我之前有查一份很详细的关于中山的一些概况啊什么之类的,但是还是失望了,还是令我大大的失望了。本来就是网上说是中山的外文是以英语教学为主,会辅以中文。结果它搞到现在全是中文教学。”
就是因为这样的错误期待,使得小成在面对与自己期待不符的实际状况时,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改变,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影响到她的适应。
并且在访谈过程中,她一直强调“我一点都不后悔来台湾,我后悔的是来中山,这一定要严格区分开来,真心不是很爱中山,我不是不爱它,它不能达到我的要求,它不符合我的期待。如果念政大,我就一切都没事了,我就是想念政大。”小成最初选择的交换学校是政大,但因为发挥失常,未能如愿而来到了中山大学,所以其实她原本对于交换来台的期待是政大,而最后来中山大学的现实违背了她的期待值,所以对她来说也一直是内心的一个压力所在。
此外,小邹在初到台湾时也觉得台湾与他心中预期不符,“我刚来的时候,一出捷运我就有点失望,我觉得,其实台湾么,就是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啊。就是一出来,天又热,然后各种楼房,很旧很灰,就一下子,就心情,就觉得完全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但因为小邹对于台湾的期待都是一些较为表象的东西,所以没有对他造成过大的适应压力,只是促使他初到台湾时心情沮丧。
2、社会文化因素
(1)东道国的文化质量
东道国的文化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东道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是东道国文化人们的交往质量。所谓东道国文化人们的交往质量,是指东道国本国人民之间互相交往的模式是否友善热情,本国人民的交往质量是一种文化根本,会给外来者营造一个气氛。本国人民之间交往友善热情,那么外来者也会更容易融入;若本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气氛就是冷淡的,那么外来者就会受到这种冷淡气氛的感染,从而不敢主动与本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
台湾人的人情味是众所周知的,本研究也发现台湾人的热情善良很好的促进了大陆交换生的文化适应。
“我不知道他们身上有哪种什么样的特质,让人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感,很快就会产生好感,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他们就是也会很贴心,很为你想,很注重细节。”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觉得来台湾最大的感受啊,我绝对会聚焦在一些人上面,因为我觉得台湾人真的都很好,或者说高雄的、台湾南部的这边的人都很好,就是很爱帮助别人。”
除了这些以外,台湾人对于工作的热忱态度,以及他们的服务意识对大陆交换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他们很热爱工作,这点我超级佩服。他们,无论是超商里的服务生还是怎样,就是他们可以手上的动作超级麻利的,但是他们永远很微笑,然后很热爱工作。”
“宿舍阿姨好好噢,她真的会认得你,会给你送东西吃。她就不是一个管理的,她真的是在服务,而不是在管理。这点也还满震撼到我的。”
服务人员的热情,宿舍阿姨的贴心照顾,让身在异乡的大陆交换生们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此外,台湾人的多元文化、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以及对于环保、健康的重视颇受大陆交换生的喜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适应。
“而且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啊,而且你能接触到,像日本很多东西啊,就还有西方的东西,大陆根本接触不到。”
“而且台湾就是整个的意识层面都比我们领先很多,像素食啊、环保啊这些,对啊,就是台湾是个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地方。”
这些因素都加深了他们对于台湾这个地方的喜爱,从而更愿意去接纳、学习台湾的文化。
(2)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
本研究中所论述的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是指台湾民众对大陆人的看法。本研究结果发现,对大陆交换生跨文化适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台湾民众对大陆人的普遍“刻板印象”;另一个是台湾民众将大陆交换生视为“外国人”这一态度。这两个方面都是大陆交换生较难接受的,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
“对于对大陆的歧视以及不了解,那种偏见所妄下的一种,他们爱用的词就是“刻板印象”啦,这点我不太爽啦。”
“就像我去听各种讲座各种老师举个例子,只要举不发达的例子就举中国怎么怎么样,就是这样,然后不开放的例子也是中国怎么怎么样。”
这些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对于大陆交换生来说一个很大的冲击,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另外一方面就是身份的认同,大陆交换生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告诉他们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所以在大陆交换生心目中,来台湾交换绝对不是出国。但是在台湾民众的意识里,是将台湾与大陆区分开来,台湾人将大陆交换生视为“外国人”的行为对大陆交换生来说亦是很大的文化冲击。
“就一开始不习惯是去seven办那个手机门号,就我们是外籍,对,那个,我们竟然是外籍,是外国人,这个有点吓到我了。”
“我觉得有……一开始挺不舒服的,一开始,就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叫我们“国际交换生”,说我们是外国人,买电话卡的时候称呼我们外国人,就有一点点surprise。但是如果我自己说的话,我还是说,我不会说中国和台湾,我每次都会说台湾和大陆。”
(3)社会支持系统
本研究发现,大陆交换生在台湾的生活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缺乏归属感,使得大陆交换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虽然台湾人的热情友善使得大陆交换生获得很多个人的社会支持,但是缺乏群体归属感带来的社会支持。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将大陆交换生与国际交换生放置在一起管理,统称为“国际交换生”,大陆交换生没有一个自己的群体,无论参加什么活动,大陆交换生永远是附属的角色。此外,交换生又是挂名在院下面,所以没有一个系所归属,而很多系所的活动都是只限本系所同学。所有这些使得大陆交换生有一种无处安放自己的感觉。
“不喜欢!怪怪的呀,这些老外就真的是老外,对我们来说,太外了,跟我们毫不相关的感觉。我觉得就得分开管。其实他们行政上也是分开管的,只是偶尔组织两次活动,把邮件群发给了我们而已。我觉得还是分开管。”
“觉得把大陆的同学和国际的同学放在一起,感觉就是说我们都像外国人,会有一种这种感觉。”
另一方面是大陆交换生之间本身的交流不多,交往不密切,根据访谈更发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大陆学生对于能有一个大陆交换生的团体并没有任何期待。不像侨生或是国际生,彼此之间会比较团结。这也使得大陆交换生缺乏一个同族的团体归属,缺乏心理依赖。
“至少我现在让我想说我跟哪个大陆同学特别好,除了我们四个之外,我想不出来,特别好的。就都还不错吧,反正,和东北的几个女生还好吧。因为平时也……因为女生啊,就那几个,我们寝室旁边的,仅仅就是见面打个招呼啊,根本就不会多聊其他东西的,也不会约着一起逛街,不会的。”
“我觉得就这样吧,也无所谓啊。就是我觉得多了少了也就这样吧,也没有必要说一定要搞个组织社团之类的,还是经常聚餐什么的,都无所谓,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另外,中山大学为交换生提供了“学伴政策”服务,这个政策本身对于大陆交换生的适应是有利的,由小成的例子可以看出。
“学伴太给力了,就选课,一开始的时候发邮件嘛。就是选课的时候,她会告诉我什么什么老师好啊,什么课好,因为她大四了,上过的课比较多,就给我推荐各种各样的课。然后,后来见过面之后,我们就经常一起出去吃早餐啊什么之类的。”
但是学校的“学伴政策”并没有完全发挥功效,据笔者了解,除小成以外,其余几个的学伴都没有什么消息,没有提供很好的支持。像小唐在访谈中提到的:
“(学伴政策)完全没有帮助,完全是空设,对对对,这一点很要改进,我觉得。但是可能,我又觉得,可能,人家一直都当学伴,每学期都接触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所以人家已经麻木了。但是我觉得要更新啊,比如说你……这个学期你只当一学期,然后下个学期给其他同学机会,你这样的话会一直有一种热情,但是如果一直都是这些人的话,帮助就麻木了,这个学伴政策很烂,太烂了。”
(4)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间的遥远,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跨文化适应者的文化与居住过的文化距离越大,其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跨文化交往中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难度就越大。
对于文化距离对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在与小牟的访谈过程中,他有谈到他的一些看法。“就是,我是觉得说,如果我去美国,我一定会把自己和美国这个社会割裂的很开,我一定是我来半学期,来完就走。但是我来台湾就不会这样,我是觉得我真的能在里面的。就是我会很想要成为台湾人,然后也没有很大的疏离感,就没有觉得台湾与我们有差多少。”这一部分的谈话内容是小牟自己补充的,这是他对于台湾文化特殊性的看法,他感受到台湾之于他和美国之于他是不同的,台湾与大陆是有共同性的,所以带给他的文化差异的感觉并不大,而他自身也会更加愿意去融入,因为他没有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那一个。
此外,小菲对于气候的适应问题,正是由文化距离所带来的。她的家乡是沈阳,那边的气候特征是偏凉爽,而台湾的气候,尤其是高雄的气候则是偏热。因为地理的差距,使得小菲感受到气候的不适。
3、其他因素
(1)转学分压力
除了以上两方面的主要因素外,本研究还发现大学部的大陆交换生面临一个转学分的难题,使得他们在选课时必须再三斟酌,选择能转学分的,而非自己感兴趣或是对自己有利的学科,并且在整个一个学期,都沉浸在为下学期的学分补足担心的状态中,对他们的适应大有影响。
“我现在回去肯定要补的,一门是体育,一门是西方文化,就是那边啊,南大老师明确说的不能转的,就这两门是一定要补的,然后还有两门是这里选不到相同的课,也就是说回去我要补四门课,噢,不对不对,还有一门,回去就要补三门,所以就有些……我觉得补得还满多的。”
“(压力)特别大,因为真的怕选错就,因为你那时候选课就完全不会想这课能让你学到什么了,你就一定要选,只能选那些能转的,但是我还是选了一些我兴趣选修的,就是跟我转不转毫无关系的,我没在管那些……”
在刚开学选课的那一段时间,笔者就观察到同寝的两名大学部学生为转学分的事情十分焦虑,选课因此而变得很困难,为了选课南大、中山两头奔波。之后整个一学期,经常能听到两名大学部学生谈论下学期补学分的事宜,为此而十分焦虑。
(2)就医压力
大陆交换生在台湾还面临一个就医压力,因为学校没有为交换生置办医疗保险,而交换生个人所置办的医疗保险只针对较大型的医疗事件,若是平常的一些小病,交换生就只能全额付款。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交换生都十分恐惧生病。
据小沈观察,小菲从10月份开始就出现腰部疼痛的现象,去医院几次都未能查出问题所在,那一段时间小菲除了受疼痛折磨之外,还十分担心就医经济问题,她几次想要去医院照X光,做一个彻底的检查,但因为一直担心医疗费用的问题,迟迟未去医院,拖了很久。最终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影响在台大陆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期待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文化质量、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文化距离。其中由两岸特殊文化连结所引起的影响因素有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和文化距离。主流文化群体的态度中,台湾人将大陆学生视为“外国人”这一态度对大陆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文化距离中,大陆学生因感受到台湾与大陆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通性,而增加融入感和亲切感。
2、建议
(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大陆交换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完善学伴政策。
建立大陆交换生的归属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大陆交换生进行单独管理,二是让大陆交换生可以参与到系所的活动中。上述有提到,中山大学将大陆交换生与国际交换生放置在一起管理,统称为“国际交换生”,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大陆交换生对这一群体完全没有归属感。此外,大陆交换生参与的活动,基本都是附属在国际事务处为国际生举办的活动或是侨联为侨生举办的活动,大陆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没有一个团体归属感,在学校没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建议学校可以将大陆交换生分开管理,若是管理上有困难,建议可以为大陆交换生单独举办一些活动。另外,可以将大陆交换生的联系方式发放给相应的系所,当系所有活动时,邀请大陆交换生一同参加,使得大陆交换生有一个班级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建议台湾学校完善学伴政策。学伴政策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政策,能为交换生提供很直接的有利帮助,但是如果未能切实执行,那就只是形同虚设。学伴政策最好采用以下三个规则:(1)同性;(2)长对幼;(3)同系。同性和同系都是为了方便照顾,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能给予最恰当的照顾,此外“长对幼”的规则时考量到妹妹照顾姐姐可能没有姐姐照顾妹妹来的那么贴心,通常由较长的学伴来照顾较年幼的交换生,效果会更佳。此外,建议学伴每学期都进行轮换,如果一直是那几个学生担当学伴,难免会有“疲劳”情绪,经常轮换,能保持学伴工作的激情。
(2)充足的前期准备
对大陆交换生个人来说,在来台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提前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好万全的准备,有利于应付来台后的生活变化。可以上网查阅一些资料,或是询问上一届交换的学长姐,也可以发邮件给交换学校的老师,询问学校的状况。让自己有一个心理准备。
从学校层面来说,建议大陆学校在大陆学生赴台交换前夕,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讲座或是一些网上平台,让学生有渠道了解台湾的情况,以及即将就读学校的情况,弥补信息不足所带来的适应问题。可以邀请已赴过台的学生做一些实质性的讲座,提醒即将赴台学生要注意的内容。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以往赴台学生所提供的信息,制定成册,供即将赴台学生参阅。另外,台湾的学校可以就自身状况,通过邮件、宣传册等途径提醒即将来台交换学生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中山大学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高雄公车较少,几乎都是机车,中山大学可以事先提醒来台学生做好相关准备,提醒学生可以将驾照转为国际驾照,方便来台使用机车等。等学生到校再办理相关的手续,会遇到很多麻烦,且与学习时间冲突。
(3)改善转学分制度
大学部的大陆交换学生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压力即转学分问题,在选课的过程中,必须斟酌再三,选择回校可以转学分的学科,选择上受到很多限制,心理上一直有压力存在。建议大陆学校针对大学部的学生,采取较为宽松的转学分制度。可以采用成果汇报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即只要学生能在回校后对该门课程进行成果汇报,就给予学分,不需要再补修。学生在选课时就能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4)为交换生提供医保
大陆交换生赴台交换只有短短的四个多月时间,可能由于执行上或是管理上不方便等问题,学校没有给交换生置办医保,使得交换生在台湾就医需要付全额医疗费,这对于交换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压力。建议学校能够为交换生提供短期的医疗保险,或是其他相关的措施,使交换生不用担负太过昂贵的医疗费用,消除交换生因担心生病所带来的焦虑感。
参考文献:
[1]李 萍.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6):14-18.
[2]严秀英. 中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 人民论坛,2010:148-149.
[3]尹艳群. 跨文化适应中的友情网络――对韩国留学生的个案研究[J]. 才智,2011:323.
[4]阎琨.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状况探析:跨文化适应和挑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100-109.
[5]谭志松. 国外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评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64-67.
[6]孙 雷,安 然. 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5):66-72.
[7]董 翠. 跨文化适应:异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长”[J]. 社会科学辑刊,2005(3):191-193.
[8]黄永红. 跨文化适应理论的逆向性研究[J]. 外语学刊,2009(4):88-91.
[9]徐光兴. 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84-188.
[10]陈 慧. 在京留学生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