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收视率不应成为评价电视台的唯一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收视率不应成为评价电视台的唯一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收视率就是黄金标准,收视率就是万恶之源。这两句看上去完全是对立矛盾的话,却都是对电视台或者说某档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评价之词。所不同的,只是前一句话来自电视台,后一句话却来自电视观众。对电视台来说,收视率飘红,意味着广告商的投怀送抱,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广告收入。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收视率就成了衡量一切的“金标准”,甚至在很多时候到了为提高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地步。

但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却又是另外一个评判标准。因为很多电视台为了博取收视率,先是开始走旁门左道,然后是歪门邪道,最后是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当观众对这样的状况变得忍无可忍,进而引起其他媒体的曝光性报道时,于是电视台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开始介入,或者是“封杀”某个网络红人;或者是对电视台限期整改,或者是处理一批电视节目的制作人、编导。表面上看,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因为争抢收视率而引发的新问题又出现了……

关于收视率的那些事儿

关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那些事儿有正面的、健康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不健康的、消极的。像曾经红透半边天的宫廷剧《甄嬛传》所带来的收视率,电视台和观众自然是皆大欢喜,愿意看见的。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绝对不仅仅限于某一部电视剧,比如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以及火爆异常的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电视唱歌选秀节目,都曾经创造过令人瞩目的收视率。

电视台通过这些令人眼热心跳的节目收视率,获得了丰厚的广告收入,进而有更大的物质保障去制作出更加优良的电视节目。而观众通过这些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感官上的满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生活上的寄托。这当然值得肯定,算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说到底,对于这样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观众欢迎,电视台和广告商乐见。但是,当收视率决定着一个电视台的生死存亡,为了提高收视率,一些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现象也逐渐出现。不妨通过近几年媒体曝光的几起案例,来看看个别电视台是如何争抢收视率的。

2012年11月24日,原江苏教育电视台综艺节目《棒棒棒》请来了干露露和她的母亲及妹妹参加这档每周日19点45分播出的竞猜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干露露母女三人在与观众互动问答环节中产生分歧,继而用极其污秽、肮脏的语言对观众及随后采访的媒体进行谩骂。“撒泼录像”被网民上传至视频网站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干露露母女三人做派之嚣张、逻辑之荒谬、影响之恶劣引发众怒,多家媒体就此事刊发了评论,予以严厉谴责。最终,原国家广电总局停播了《棒棒棒》节目,后来江苏教育电视台被整合,干露露母女也就此被彻底封杀于电视镜头之外。

另外一起案例,是河北石家庄电视台的一档情感纪实栏目。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收视率,在一档名为《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中,完全使用群众演员表演,情节离奇夸张,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结果最终被人识破,导致节目被彻底停播,相关负责人被处理。

类似这样的案例实际上还有很多,尤其是一些地面频道,观众人数少,影响力也小,于是就有了某种破罐子破摔的意味,节目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恶意炒作、挑起话题等现象层出不穷。

收视率为什么不能成为电视台的唯一标准

电视台要赚钱盈利,因为工作人员要吃饭、制作节目要花钱,只要有了收视率,就能提高广告报价,进而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从这个角度说,电视台争取收视率的做法,应该被理解和认可。但即便这样,电视台还是不能把收视率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这是一个不应该有争议的问题。

人人都知道,中国的电视台并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电视台,它们要承担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仅仅是这一条功能,就决定了中国的电视台可以追求商业利益,但是不能把商业利益作为最高的追求,也就是不能把电视节目收视率作为最高的追求。很多电视节目之所以会引发公众的质疑与反感,就是因为它们在节目中宣扬的是一种完全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通过不断地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为自己赚足人气和眼球,但是观众很快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会发现节目中所宣扬的东西和自己从小接受的传统道德观念相背离。如果任由这样的节目泛滥下去,将会给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带来伤害。

电视媒体的这类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节目在遭到观众的质疑、批评和唾弃后,最终引发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于是,节目被停播,责任人被处理,一些专事炒作牟利的所谓网络红人也遭到“封杀”。这几乎都是此类事件发展演化的“标准流程”。很显然,这和一些既赢得良好口碑,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相比,实在是一种多方共输的结局。

由此可见,不管是电视台还是电视台内部的一档电视节目,都应该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功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就可以杜绝为了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事情发生。

至于说不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生存问题,这就很考验电视台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智慧了。电视节目难道一定要靠弄虚作假,宣扬雷人事件和雷人观点才能赢得收视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舌尖上的中国》是由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和内容的纪录片,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雷人的情节,当然更不会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嘉宾言论,但是它最终却成为了一部令全国亿万观众折服的电视纪录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那么,它凭借的是什么?笔者在这里无法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答案,但是建议那些还在冥思苦想如何制作出哗众取宠节目的电视制片人和编导们,去好好看看《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打动人心,征服观众的。相信看完之后一定有所获益。

如何规范电视台的收视率难题

不管电视台为了收视率怎么折腾,如何没有底线,但是最终能够起到决定作用,并且把电视台拉回正途的,还是上级主管部门。很多人可能觉得,观众才是决定电视台在收视率问题上能否走回正道的关键,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对,也不对。当一些电视台或者是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不择手段,惹怒观众之后,确实是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之下,才让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上级主管部门不理会公众的意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干露露事件,恐怕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事件所代替,进而没有人再去理会。而一旦没有人理会这件事,主管部门身上的压力就小了很多,那么不处理的可能性就大增。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被观众质疑过的电视节目,最终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依靠电视台内部消化了事。

所以要想真正规范电视台的收视率问题,还得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即便不能在事前就杜绝所有恶意追求收视率的事件发生,但至少应该做到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当政府主管部门因为自己的严格监管而在所有电视台的头上形成了一根高压线,让谁碰到谁倒霉,那么电视台和电视从业者必然能够加强自律行为,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主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尽量避免去触碰那根看不见的高压线。

(作者单位:桂林市旅游局)本文责编:邵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