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现代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现代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47-02

摘 要 马克思失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原因。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制度无关。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失业问题,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的研究和理论对解决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失业问题也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失业理论 西方失业理论 中国失业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反映在《资本论》中。总结起来,基本观点如下。

1.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研究失业问题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由此,奠定了马克思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其研究资本主义失业现象提供了理论前提。

2.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其二,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质,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创造了理论依据。

3.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时候,其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增长的必然结果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由此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归纳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四种存在形式,即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其他形式的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相对过剩人口。

4.周期性失业的规律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口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运动,也会不断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这种周期性一经固定下来,那么,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做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周期性危机,使就业人数的变化同过剩人口的剧烈波动结合在一起,同资本对工人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排斥力结合在一起。这种与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相适应的失业形式,时而在危机时期急剧地表现出来,时而在营业呆滞时期缓慢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与人口的相对过剩并存。进而马克思把产生这种周期性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及其由此决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引起的。

5.技术进步与失业的关系

马克思分析了技术进步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最有力杠杆。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共同促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分析

1.古典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认为,如果工资自由伸缩,就不会存在失业;如果存在失业,一定是现实工资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但是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工资具有充分弹性,故而失业问题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

马克思失业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存在失业的关键,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故而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凯恩斯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必然产生大量失业。

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基金相对下降,而资本家的利润则相对上升,在竞争的外在压力与赚钱的内在动力下,资本家会促使投资不断上升。这样,一方面消费需求因工人的收入不断降低而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却又会因投资的不断扩大而增加,结果是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出现经济萧条与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大量失业。马克思侧重从投资的长期效应(形成供给)来分析问题,而凯恩斯则主要从短期效应(形成需求)分析问题。

3.新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

目前流行的新古典失业理论主要研究失业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率工资、最低工资、内部人优势、保险过度、通胀预期等的关系。并把失业的类型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其实,马克思失业理论也重点研究了失业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把失业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劳动分工、消费需求的不足等,而这些在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中也早有论述,只不过其表述手段及方法不同罢了。如果考虑到两种理论在“失业”这个经济范畴的内涵上并无根本冲突和歧义,且考虑到时序的延续性及理论的发展性,也可以认为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马克思失业理论。马克思失业理论要求从根源上解决资本无限地追求增殖而最大限度地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造成大量失业的问题。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则希望通过经济增长的途径达到失业问题的解决。马克思失业理论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原因、表现形式,又指出了资本家造成失业的手段及引发的社会后果,显得系统而严密。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对失业的原因分析得多,对失业的根源揭示得少;对失业的表现形式论述得多,对失业的社会后果及资本家造成失业的手段论述得少,其系统性不如马克思失业理论。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创立于100多年以前,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差障碍成为其解读中国当代失业问题的困难之一,但仍对解读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例证的,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典型。马克思说:“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说的阁下的事情! ”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共性、普遍性,而且这种关系的共性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会有像英国的特征,否则包括失业在内“工业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提出的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形式。对于失业,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其实不然。它是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现的生产力表现形式,与社会制度无关,尽管它会印有某一阶级的属性,既然我们在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那么我认为马克思关于失业的理论,揭开它的生产关系的面纱,就是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也适合我国现阶段。

总之,解决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仍应以马克思失业理论为指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失业工人将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资本积累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要让被资本排挤的过剩人口适当分享资本积累的成果,建立发达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使低素质劳动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减少结构性失业,降低自然失业率。同时还要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缓解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蒋南平,黄.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经济学家.2009(1).

[3]曾令秋,王德忠.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个新的综合.经济学家.2008(4).

[4]哀志刚.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经济研究.1994(9).

[5]乔榛.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2(8).

[6]方福前.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教学与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