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九经升官记》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启示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九经升官记》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启示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的成功经验对当代戏曲创作主要有三点启示意义:一、重视剧本和剧作家,深挖剧作的思想内涵;二、打破成规,推陈出新;三、厘清戏曲本体,积极学习其它戏剧艺术的长处。

关键词:徐九经升官记;戏曲创作;戏曲本体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82-01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是湖北省京剧院于1979年开始创作排练的一部新编历史剧,由余笑予执导,郭大宇、习志淦担任编剧, 剧情取材于传统单口相声《姚家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剧曾北上进京演出并被拍摄成戏曲电影, 剧中关键人物“徐九经”这一角色形象在社会上引发了深刻讨论, 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亦被广泛传唱。在该剧中扮演徐九经的演员朱世慧更是凭借此剧成为了享誉全球的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两度获得“梅花奖”及多项国家级大奖。该剧至今上演已逾三十年,仍然盛演不衰,除京剧外还有昆剧版、越剧版、豫剧版等多个剧种版本,并且已经走出国门,在香港、台湾、奥地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所获荣誉无数。

每一部戏的成功都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成为后学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就《徐九经升官记》这部戏来说,其成功经验中有三点是较突出并对当代戏曲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其一,重视剧本和剧作家,深度挖掘故事的思想内涵。剧本,一剧之本。这句话朗朗上口,简单而又意味丰富。但是说起来人人都无异议,做起来却往往抛弃一旁,重视程度不够。《徐九经升官记》取材于传统单口相声《姚家井》,原作带有较明显的封建道德观念,而且人物形象单薄,矛盾冲突简单且缺少逻辑。剧作家们抓住了主要问题,保留了原作的精华,经过团队的多次修改才最终形成了该剧的初稿。从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来看,该剧的人物形象和剧作思想也许并不出众,但是评论一部戏,必须将其放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去审视才能现出其伟大之所在。《徐》创排于1979年,此时刚结束不久,全国人民刚刚从“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艺术环境中走出来。《徐》剧能对人物做这样的设计,剧情做这样的编排,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剧作所包含的思想用震撼人心这样的词汇来肯定都稍嫌不够。而反观当代的戏曲创作,大制作遍地,但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编剧一双手就数得过来。而且当今编导的新编历史剧,极容易就走上了概念充斥、思想绝对正确、淹没形象的错路,这和所谓的“高大全”又有何分别?当代著名的戏曲史论家刘祯先生曾经说过:“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首先是一部有思想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 也应该是具有思想深刻性的思想者。古今中外的创作实践和历史都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剧本, 确实是戏曲创作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剧作家, 也是戏曲的思想和灵魂。”“一剧之本”何时才能不只是一句口号,不仅仅需要靠剧作家的自身努力和被关注,更需要广大从业人员真正的从内心上认同它。

其二,打破成规,推陈出新。成规是广大艺术家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慢慢形成的业内规矩、规则,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些规矩、规则会对艺术创作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规会导致艺术创作的类同化,成为创作的瓶颈,这时就需要勇气与才华兼具的艺术家们第一个站出来,打破这些成规,推陈出新。《徐九经升官记》突破了传统清官的形象设计,“首先在立意上, 它突破了一般写清官不畏强权、依法公断的基本模式, 而是另辟蹊径, 深入挖掘, 将徐九经的个人经历、遭遇、恩怨融入其中, 着力表现想做清官和清官难做的矛盾, 这样就使作品意蕴深厚, 内涵丰富。其次在形象上, 它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丑角挑大梁的清官戏新范式。”《徐九经升官记》还突破了戏曲行当的传统预设,创造性地启用“京剧第一丑”朱世慧挑大梁演,独辟戏曲演剧史上的又一先河。徐九经这一角色“由丑行应工, 曲作者没有受丑行唱腔的局限, 而是从人物和剧情出发, 在唱腔的布局、板式的设定和旋法的出新上做出了有益且成功的尝试, 在京剧唱腔写作上开创了唱念结合、风趣幽默的有别于老生行当的丑行唱腔体系,有人称其为‘丑生’。”打破这些成规,让《徐》剧的创作者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才华,让该剧在当时脱颖而出,成为京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三,厘清戏曲本体,积极学习其它戏剧艺术的长处。戏曲该不该向其它艺术形式学习,好像成了一个不必问又不该问的命题。不必问是指戏曲当然要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否则就会固步自封被历史所淘汰;不该问则是指戏曲向其他艺术形式的学会得到“不像戏曲了”之类的回应。这仿佛成了一个怪圈,进退两难,左右不是。在笔者看来,戏曲当然应该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习,而且是必须学习,只是这种学习存在一个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徐九经升官记》剧中的悬念设置和情节铺排有别于以往的戏曲,这种类话剧的处理手法,让该剧在故事性上的“可看性”大大增强,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戏曲不仅仅要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习,还要更多的促进不同剧种之间的学习。

像《徐九经升官记》这样经典的新编历史剧,所能给我们的启示肯定远远不止上述的三点,这只是笔者从该剧中所得到的主要感悟。就像“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该剧中得到不同的感悟。以该剧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典程度来讲,不断的回顾和解读它的成功,将会为我们当前的戏曲创作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祯.关于当前戏曲创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戏剧之家,2006(04):5.

[2]江胜清.新时期湖北戏剧的成就与缺失浅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575.

[3]王志明,张辉.千锤百炼 历久弥香――记〈徐九经升官记〉创演30年的艺术成就.中国京剧,2009(09):14.

作者简介:

张申波(1985-),男,湖北大冶人,戏剧戏曲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戏曲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