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业基地,让山坳变成聚宝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业基地,让山坳变成聚宝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997年到2006年,渝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38.39亿元增加到183.11亿元,总增长282.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1.3亿元增加为21.01亿元,总增长1516.2%。然而,面对这些喜人的成就,渝北区委、区政府却发现了另一组让人忧虑的数据:2006年,在所有财政收入中,位于城区、拥有3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占了97%,位于农村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93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04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2002年的2.8∶1上升到2006年的3.2∶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渝北区委、区政府找到了城乡差距拉大的症结:产业失衡。10年来,工业总量从13亿元增加到365亿元,再造了27个“渝北工业”,但农业发展却没有同步跟上。

对症下药,统筹城乡发展,渝北区找到了抓手:一手抓大项目、大企业、大工业,一手抓城乡关联产业,通过建设创业基地,打造连接城乡的产业链,让山坳变成聚宝盆。分布在龙兴、古路、洛碛、王家、木耳、统景、兴隆、大湾等8个镇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就这样浮出水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耳、兴隆、古路三镇的三种模式――

木耳模式:“背靠大树好乘凉”

曾经,在空气清新的木耳镇,随处是田土果林,全镇几乎看不到烟囱。在不小的镇上,最引人瞩目的工业企业,就是零星分布的4家汽摩配件加工厂。与这个农业大镇比邻的,便是赫赫有名的渝北空港工业园区。

当木耳在去年被纳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一批试点镇后,工业强镇的春风一下吹醒了沉睡的木耳人。木耳镇有近20平方公里被纳入空港工业园区规划,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木耳有了发展工业的“近水楼台”。

背靠大树好乘凉。依托空港工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机械加工型企业,成为木耳工业奋起直追的捷径。落户空港园区的长安集团和恒通集团,当之无愧成为无数相关配套企业的龙头。木耳镇镇长邓贤伦高兴地给笔者报出了一大串喜人的成果:现已落户创业基地A区的11家汽摩配件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以长安集团为核心,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仅这11家公司,预计今年的产值总额将达到1.8亿元;落户基地C区的新动脉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汽摩配件,正是借助基地的气候,成功亮出了牌子,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在创业基地B区,也已有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台湾模具厂签订了入驻协议,该厂前期投入达几千万元,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可吸纳当地劳动力200人左右……

而今,木耳镇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越来越成熟的规划,使许多大型企业都将龙头摆在工业园区,将龙尾放在创业基地。“园区+基地”的模式,让木耳镇一举迈入工业强镇行列。

兴隆模式:“一马拉车众人推”

2007年5月中旬,在兴隆镇工业园规划图前,兴隆镇镇长任山城兴奋地告诉笔者:“在创业基地规划的食品加工区,已有两家产值逾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正式落户。”

过去,兴隆镇的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兴隆镇借渝北区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机遇,辟出1万亩农业生态园,培养种植大户,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同时,在与万亩农业生态园仅相隔2公里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有意识地引进一批食品加工企业,让加工企业以万亩生态园这个原料供应基地为核心,形成“一马拉车众人推”的格局。

“一马拉车众人推”的格局,使兴隆镇的工业经济迅速起飞。镇政府花大力气将原位于大竹林镇的重庆仁寿有色金属公司引进到镇里落户,该企业目前总投资6500万元,第一期工程竣工后,年产值就将达到9.5亿元,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

仁寿有色金属公司当之无愧地成为拉动兴隆镇工业经济的一匹“大马”。

仁寿公司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是铝。围绕仁寿公司这匹“大马”,兴隆镇兴起了一大群以铝的铸造、成品深加工为主业等生产厂家,在中小企业基地形成一条高效循环产业链。“铝制模具厂紧邻原料铝生产厂家,原料铝厂将高温铝水直接送往模具厂,由模具厂根据需要铸模。这就省去了生产厂家将铝水冷凝成胚,而铸造厂家又要将铝胚重新高温溶化为铝水的过程。”任山城告诉笔者,“目前已有一家产值近千万元的铝制品加工企业落户金属加工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铝制品加工企业到基地落户,最终形成以仁寿公司为龙头的铝制品工业产业链。”

在选料、分料阶段,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需要量巨大,这条产业链成为当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全部投产后,仅仁寿有色金属公司就能解决600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业人口的就地转移。

古路模式:“龙头一昂产业活”

古路镇总共有15600人,非农业人口只有1030人,全镇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2006年,古路镇被纳入渝北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后,开始走上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之路。

古路镇把创业基地划分成创意产业园、机械家具园、食品加工园、生态观光园。在食品加工园内,镇政府下大力气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渝北酒厂。2006年12月,渝北酒厂在古路镇建成投产,预计今年将实现5000万元产值。古路镇镇长李世瑜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酒厂的年产值,就相当于我们全镇人辛苦一年的总和。”

为节约生产成本,就近获取原材料,酿酒所需的优质高粱、玉米、小麦,有很大一部分都由当地农民提供。这种订单式种植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粮食种植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同在食品加工园的咯哒家禽养殖公司,投资500万元,正在建设禽类食品加工厂。公司负责人说,这个禽类食品加工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很快将养殖大户吸引到周围,最终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养殖基地。而吸引这些养殖大户的主要原因,就是禽类食品加工厂能够解决销售、运输等问题。

有了龙头公司的牵引,有了基地这块优良“土壤”,古路镇的农业产业正脱胎换骨,非农产业也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