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明显的俄罗斯音乐风格、豪放的斯拉夫特性、柴科夫斯基特有的哀愁感、多彩的管弦乐法、音乐素材之美以及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成就了其作品中优美旋律的高潮起伏、扣人心弦的沉郁顿挫,造就了一篇篇暗自饮泣而凄美绝伦的不朽乐章,在今天,它仍然具有令人吃惊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柴可夫斯斯基 钢琴协奏曲 赏析

俄罗斯民族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令人关切。独特的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多灾多难的俄罗斯”,也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他们以惊人的承受力承受着严酷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怀着朴素的心灵,用自己的劳动去软化自然,软化土地,缓和大自然的严酷性;甚至,他们不是在简单地承受和改造,而是在承受苦难的同获得一种自由的感受,获得一种快乐和力量,似乎苦难越深,压迫越大,对自由和快乐的感受就越深,人所体现出的力量也就越强。

正是这样,让俄罗斯民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体现出一种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强大力量。在整个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本源,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其根基;在二十世纪摒弃传统与民族的所谓现代文化的潮流中,俄罗斯――无论文学、绘画、还是音乐、甚至包括政治――仍然在体现着这个民族强大的整体力量。诚如浪漫派诗人图契夫所说:“你无法用惯常的思维理解俄罗斯,斫馑奈ㄒ环椒褪峭耆亟邮芩!薄。ā抖砺匏挂衾旨馈酚⒐悴スBC 2002)故此,欣赏和借鉴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其精美的音乐作品,对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的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其气质是俄罗斯式的,是那片广袤、寒冷的大地上散发的忠贞和深沉。音乐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她捍卫美,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气质中极端的成分让她的生命如同水晶一样易碎,却也使他苍茫的生命之途散发出水晶折射太阳之后的熠熠光芒,在我们看来,这种光芒蕴涵的骄傲是人性中唯一让人敬畏的。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是他的杰出代表。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成功之处便在于他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他的抒情,是与音乐完美融合一体的抒情。他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对音乐的看法:“音乐创作纯粹是一种抒情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自白。”(《音乐之流》(美)列奥纳多商务印书馆2004-03-01)无论作品的素材源自哪儿,经过创作后,最终都会是作者个人灵魂的声音。在选择创作素材时,柴可夫斯基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我经历过或者看到过的,能够使我感动的内容”。(《音乐之流》(美)列奥纳多商务印书馆2004-03-01)因此,他的作品非常大程度上体现他个人的感情,表达了他的人生。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继承了十九世纪获得蓬勃发展的浪漫主义的风格,交汇多种美丽的旋律,他是柴可夫斯基自身感情的流露与升华。《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抒情又不同于完全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它不仅包含浪漫主义的自然清新和缠绵的忧伤,更包含了他内心的真实世界――时而宏大壮观,时而细腻敏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创作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自我表达的过程,更是抒写自身生活经历的过程。

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的作品有过一些自我评价:“俄罗斯成分在我的音乐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同俄罗斯民歌相近的曲调与和声的主要渊源,是因为我在一个边远地区长大,从孩童时期起受着真正俄罗斯民间音乐难以描绘的魅力的感染,强烈地热爱俄罗斯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一句话,因为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俄罗斯人。”(《浅论柴科夫斯基抒情浪漫曲的风格及特点》赵红云,《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所以,我们可以说,柴可夫斯基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爱是真诚和典型的,他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我爱我们俄罗斯的大自然胜过其他一切……”、“我爱俄罗斯人、俄罗斯语言、俄罗斯人的气质、俄罗斯人面庞的美、俄罗斯习俗。”(《浅论柴科夫斯基抒情浪漫曲的风格及特点》赵红云,《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柴可夫斯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深深的烙上了民族的烙印,他的音乐元素都出发于俄罗斯这块土壤,即使是汲取与外国作者的题材,也是要和俄罗斯风格产生融合,他是一名绝对意义上的俄罗斯音乐家。

这首八度的大量使用、双手快速交替和弦演奏、快速华彩的经过句、琶音和分解和弦的运用、大和弦的连续运用的乐曲,真诚、感人,交织着许多令人屏息的美丽旋律与和声。相较于当时俄罗斯与各国民族乐派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它却追随十九世纪的浪漫风格。再加上柴科夫斯基的个性十分的神经质,忧郁、内向 ,而这恰好成就了其作品中优美旋律的高潮起伏(神经质)、扣人心弦的沉郁顿挫(忧郁的气质),也造就了一篇篇暗自饮泣而凄美绝伦的不朽乐章(内向的个性)。他说:“我之所以创作,乃因为经由音乐我可以充分宣泄我的情感和感受。”(《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解析》李欢,《理论界》,2006年,第6期)他一生固执他想表达的,最能让他用音符捕捉情感的形式就是他的题材,是古典也好;是浪漫也行,更重要的是他以过人的秉赋,将这些多样化的特质交迭融会,化为创作上生生不息的活水泉源!

以下,我们就一边聆听乐曲,一边逐章地体会和赏析它的魅力与奇妙。

第一乐章:降b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适度的快板, 威严地。

这一乐章使用奏鸣曲式。首先是波澜壮阔的序曲,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而法国号的音响又特别突接着,;很快, 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壮丽、绝美的曲调。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这时的钢琴配以豪迈的上行和弦,力度比开始时加强, 节奏则大大地缩短, 因此显得更加豪迈而有魄力。这个长达107小节的序奏,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与此同时,钢琴遍及它的整个音域的活动,它那庄严而有力的音响,矫健的步调,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自信开朗,充满希望的背景;钢琴在这里虽然处于陪衬主题的地位,但是,他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乐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

谱例

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这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改由独奏钢琴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最后还用一小段华彩独奏的带点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伴随之下,更加光辉、更加紧张地复奏这一主题,并结束主题本身的发展。这段引子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一直保持在D大调中,而且它的主题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不过,这段引子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的感觉,它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在这一方面,它同整个作品又是息息相通的。

这段序曲听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息。这部作品中,使我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段极富感染力的序曲部分。这段极为壮丽、激昂且排山倒海似的旋律,仿佛是海燕穿破乌云朝向阳光;仿佛是取得胜利后满心的幸福与豪迈 ;仿佛是压抑已经的黑暗被喷薄而出的红日一扫而光。在这部作品中,序曲主题旋律可以称之为全曲的灵魂旋律。

当序曲渐渐平息后, 先是在近乎寂静之中出现一个小休止,后来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仿佛窃窃私语一般。

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出来了。

钢琴以轻快的节奏奏出由降小调属和、弦的琶音上下二度音形成的三连音音型。此为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

谱例

据说, 这个4/4拍子, 降b小调, “旺盛的快板” 主题是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明卡的集市上, 从一位盲人歌手那儿搜集到的一支哀怨的曲调,在作曲家的匠心独具下起了深刻的变化: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改变这支旋律的音调结构,只是把这支悠缓的叙事性曲调纳入一个出奇的节奏型内,即在每一个三连音当中一个休止符的做法(上谱例),从而把一个抒情的形象变成精力充沛的诙谐形象,一下子很难认出它是直接从一首抒情的民间旋律转化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发展主题与旋律的想象力和胆识,由此可见一斑。此主题在木管和弦乐器上相互呼应, 后来又演化为钢琴上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

在副部主题将要进入时, 乐队两次预示了副部的主题材料, 所以, 副部主题出现的十分自然,它是由单簧管奏出的,充满温暖而诚挚的感情,它包含有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现过的主题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支旋律是对幸福的向往,接着钢琴再加以复奏;第二支旋律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同第一支旋律(呈示部)同出一源。

这段旋律是柴科夫斯基最完美的抒情创作之一。 “深情、真挚,如梦幻般甜美,同时又蕴藏着内心的激动,有如爱的倾诉”(《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1 )

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这支温柔的“慰安之歌”有时变成英勇的号召, 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有时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戏剧;乐队与钢琴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开展着,主题的变化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

谱例

一段宛若舒曼乐风的旋律, 有着北国天空般阴郁的气氛, 隐藏着一种自恋的情绪, 这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常见的曲调。

后由钢琴和第一小提琴相继反复演奏, 进入自由的展开部,管弦乐队与钢琴之间不再有优美的曲调, 而是充满了灿烂的音群, 相互缠绕、展示着。

之后, 由长笛奏出的第二主题为背景, 钢琴弹出了肖邦夜曲般优美的波浪式音型。第二主题再一次显现出来。《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1)对这一主题作如下的诠释:“宁静而娴雅,音色朦胧柔美,犹如柔情的细语。”

谱例:

接着, 钢琴以三连音的音型大力加强了弦乐部分, 进行了展开和升腾,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高潮;乐队与钢琴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开展着,主题的变化达到不可复识的地步。

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

抒情的表达突然为愤怒的压抑的爆发所驱散,仿佛每一次动情的诉说最后都会演变成为一场酣畅的感情的宣泄,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但在后来又不断为一个新的抒情插句所替代。

最后,尾声的音乐逐渐活力充沛,以急速奔驰的音流,壮丽而辉煌地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降D大调,6/8 拍子, 复三部曲式,纯朴的行板

第二乐章是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象是一首田园诗。木管乐器在配器上占着主要地位。首先长笛以弦乐的拨奏为背景,以十分单纯、清淡的伴奏手法,唱出优美的牧歌风主题,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使人仿佛置身于俄罗斯辽阔而优美的大自然之中。

谱例

这段优美的行板主题,随后由长笛和钢琴以一音之差进行重复。左手配上了琶音轻巧的伴奏, 使和声丰富起来。在短小的间奏后,大提琴和单簧管又交替奏出这一主题,像在交谈、诉说,钢琴则以轻快的银铃般的和弦充当活跃的背景来加以点缀。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反复六次――在乐章第一大段中由独奏长笛、钢琴、两个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轮流演奏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而已,还有,伴奏笔法每次都在变化:有时是旋律性的对位,有时使用柔和的切分和弦,有时钢琴的轻快的银铃般的和弦充当活跃的背景;主题只是在最后一次陈述时,它的旋律才有所变化。

乐章中段是一首快速度的圆舞曲,使平和悠闲的牧歌音调中断了,使变成了急板乐段,钢琴天马行空般奔驰起来,酝酿出奇妙的氛围,给听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据说,这一音乐主题,采用的是柴可夫斯基童年时代常唱的一首法国歌曲的素材,它的旋律非常简朴、几乎近于原始,即由同一类型的动机不断反复构成。弦乐器组演奏这支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调作为一种华丽而戏谑的伴奏;在这里,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都发生变化,同前一段恬静安适的音乐形成对比,具有奇幻飘渺的特点,好像闪现出对过去的明朗回忆一般。

乐曲进人第三段,又返回了开始的主题音调。以变奏曲的形式,先由钢琴以单声部奏出,又改为八度齐奏,后由单簧管再现,显得更为甜美,最后钢琴、长笛、和单簧管交相呼应, 在田园诗风味的意境中结束了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降b小调,3/4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热情的快板

第三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一幅鲜明的风俗画。在短小激烈的序奏之后,钢琴奏出激动人心的回旋主题,曲调来自于乌克兰民歌《来来, 伊凡卡》,这是带有一种潇洒粗犷的哥萨克舞曲风格的主题音调,贯穿着鲜明的节奏并不厌其烦地反复着。(同一个音型的三次反复,是很多乌克兰歌曲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像第一乐章的乌克兰主题一样,柴科夫斯基也赋予这个主题全新的特点:他用断音奏法、和弦式的织体,以及像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借以强调表现出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的舞蹈性特点。同这一主题相呼应,或者说,作为这个主题的补充,在乐队全奏中出现另一个节奏相同的新主题,但移到G大调上,它的效果就像继某些声部的歌唱之后,出现合唱的大声应和一样,音乐的进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

接下来,在一个简短的连接句之后,乐章的第二主题先后由小提琴和钢琴奏出。主部(也就是第一主题)是一个带有再现部的二段式,经过连接部,在进人副部之前,钢琴出现了一段华彩的独奏片段。不久,动听异常,歌唱性的副部主题出现了,它优美而抒情,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光辉。谱例:

这段歌谣式的曲调,是由小提琴奏出的,三拍子的节奏,感觉非常强烈,给欣赏者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久久萦绕耳边。

接着,展开部出现了,速度越来越快,钢琴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上下起伏,乐队交替发展着主部和副部,充满了轻松活泼的青春气息。当感情慢慢渐人高潮时,钢琴嘎然而止,这时乐队轻轻奏出诙谐气氛的模进,附点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连接着主部与副部,将粗犷、抒情与诙谐的音调交织在一起,并不断反复,充满了狂想曲的意味与气质。

在灿烂的高潮到来时,钢琴改用双手的八度音齐奏,上下狂奔 有一种叱咤风云的气势,为最后辉煌的尾声作铺垫。

乐章的这两个主题,一个急速有力,充满无尽的表现力,另一个虽然比较平静,但逐渐也转换为胜利的步调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狂喜赞歌。

最后,是以副部为中心的华丽结尾。副部主题像一首胜利的凯歌,又象红日冲破夜幕喷薄而出,其雄浑的气势,其亢奋的情绪,其辉煌的效果,与第一乐章序奏的史诗气概,交相辉映,在欢欣鼓舞、激情澎湃的洪亮音响中结束全曲。

这部作品现在已经成了每个钢琴音乐演奏名家的天空中一颗固定而明亮的星。明显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宽广,有力与歌唱性相结合)、洗练的西欧风格、豪放的斯拉夫特性、柴科夫斯基特有的哀愁感以及凯旋的、春天般的音乐,在曲中转发成炽热的感情, 那多彩的管弦乐法,音乐素材之美,以及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充分展现出强烈的色彩。全曲的结构具有戏剧性,它令观众惊异的是它那庄严的感人至深的开场,以及那直至狂热终曲的最有一个音符始终保持不衰的情感优势。这首协奏曲享有罕见的盛誉,甚至经历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战斗,在今天,它仍然具有令人吃惊的强大生命力。